2017高考语文小说试题类型及答题技巧一、人物形象分析依据1、情节2、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3、塑造人物的手法①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4、环境描写5、作者的介绍评价高考典例分析1、《塾师老汪》复习讲义p296东家老范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蓑衣》复习讲义p298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新型的农村青年的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事物,能敏锐地捕捉商机。3、《捡烂纸的老头》复习讲义p311概括第三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①老丑;②邋遢;③怪异4、《马兰花》复习讲义p292简要分析马兰花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6分)①朴实善良。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②善解人意。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借钱的事.③重情义。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4)做人有原则。丈夫言行过分,他会据理力争。(每答出一点给2分)2016年山东高考《琴声何来》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审丑》(山东高考)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答案:(1)外貌丑陋;(2)吃苦耐劳,忍辱负重;(3)善良无私(4)晚景凄凉。(命运遭遇)二、故事情节把握故事情节:复习讲义p293【设问方式】【答题模式】例一: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例二、《董师傅游湖》: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参考答案:五一节董师傅在校园内领小翠游湖。鉴赏故事情节:复习讲义p293【设问方式】【答题模式】典例分析1、复习讲义p294《枣香醉人》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2、2016山东高考《琴声何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3、2016江苏《会明》(沈从文)第4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4、复习讲义p315《安娜之死》(2014江苏)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小结:情节作用题1、人物形象方面:塑造形象,表现了性格或心理,使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2、情节方面:埋伏笔,设悬念,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等;3、环境方面: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4、主题方面:揭示、丰富、突出或深化主题;三、线索1、找线索2、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双线必须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复习讲义p292例一:《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耍分析。(6分)【答案】小说的明线是:马兰花得知麻婶得病后发呆——到医院看望未提六百元钱事——对丈夫常拿六百元钱说事很伤心——读麻婶女儿的信满眼泪水。小说的暗线是:麻婶向马兰花借六百元钱——得脑溢血在医院抢救,未果——其女儿火化麻婶带骨灰回上海——写信替母还马兰花钱。小说明暗线交织,使得情节的发展脉络清晰,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更深的挖掘。四、环境描写两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写景方法多角度描写,动静结合,点面结合。修辞手法复习讲义p310《童年随之而去》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5分)2、①运用比喻、反衬、多角度描写等手法。(1分)②用软缎比喻碧波,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谧),形象生动、动静相宜。(2分)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描写景物,(1分)情景交融,烘托了作者得碗之后内心的宁适愉悦。(1分)复习讲义p312《东坛井的陈皮匠》第2题《第9车厢》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四周是一大片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的备用道上。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反衬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小结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或暗示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五、艺术技巧复习讲义p299《四个坚持》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描写手法:人物(1)正面描写(略)(2)侧面描写:2、表现手法:欲扬先抑、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象征、反讽、详略得当、以小见大等4、修辞手法:(略)表达方式:记叙(一)主要记叙方式1、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3、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插入相关事件,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严密,人物形象更充实丰满。记叙人称(叙述视角)1、第一人称:(1)增强文章的真实感;(2)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亲切自然。(3)受时空的限制性。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1)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2)拉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典例分析1、复习讲义p299《蓑衣》(2015安徽卷)第(2)题2、复习讲义p314《走眼》(2015浙江卷)第2题3、2016山东高考《琴声何来》第20题(2)题复习讲义p311《捡烂纸的老头》(2015浙江)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做这样的结构安排?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六、小说标题(一)命题形式1、XX标题有什么含义。2、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这篇小说的题目改成“XX”好不好,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2016年全国一卷李锐《锄》第2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1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却隐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6分)(2013山东卷《活着》22题)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情节)3.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主题)4.有的标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一语双关,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主题)5.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标题的作用(常考)七、探究明确观点态度,阐述理由根据小说的标题、情节、主要人物及时代背景,合情合理,自圆其说。例:1、复习讲义p312《捡烂纸的老头》(2015浙江)第5题2、复习讲义p315《安娜之死》第4题3、2016山东高考《琴声何来》第4题“马骁驭的三次心理活动”《六指猴》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1)使小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2)突出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动作描写,一句一段的形式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有助于突出不同人物形象,使各类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3)语言简洁明快,一句一段,形式上形成一种参差错落的排列,有一种诗歌的音韵之美。(4)环境特点鲜明,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段落,一句一段也就是一句一景,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衬托了主人公美好心灵。【解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思考,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