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难点突破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复习课)考点扫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翻译的句子中是否具有考查价值、便于设置赋分点的实词,成为该句被选择做翻译句的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分值远在3分以上。注意积累学会推断对策方法一:语境分析法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语境分析推断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内部语境外部语境(1)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弄璋?弄瓦?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方法二:联想迁移法(联系所学过的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2006年全国卷)译文:他杜绝交游,对各种馈赠,一点也不收受。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比喻细小的东西方法例题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07年广东卷)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友好、与……交好。例题方法方法三:结构分析法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1.“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2.“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可根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4、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对应“用”,被任用)6、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方法四:语法分析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例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2006年广东卷)“寝”是不及物动词,带有宾语,作使动。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宾语宾语2、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糠,敝撤无走,四顾无告。(2006年北京卷)短褐:得到粗布短衣遮体糟糠:得到糟糠之食果腹译文:挨冻受寒不能得到粗布短衣遮体,肚子饥饿不能得到糟糠之食果腹,生活艰难无处可逃荒要饭,四下环顾无人可诉说艰苦。不得:能愿动词,其后必须要有实义动词3、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2006年重庆卷)译文: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数年说话时不谈荣誉耻辱,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宾语赞美,赞赏方法五:据形索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凡形旁从“钅(金)、木、氵(水)、灬(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词义与兵器有关;“马、牛、羊、犭、鸟、虫”等——与动物类有关;“讠(言)、辶(辵)、忄(心),彳(行)等——与行为有关,“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总之,本字关本义,形符表义不可不知。解释下列句中“籴dí”字的含义: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001北京卷)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全国I)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粜(tiào)——卖出粮食方法六:成语(词语)印证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殚精竭虑殚、竭:尽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伦:类夫晋,何厌之有。——贪得无厌厌:同“餍”,满足使弈秋诲二人弈。——诲人不倦诲:教导、指导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长治久安治:安定,太平下面列举一些课内实词与成语的中某些词的含义一一构成同义的现象。1、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3、因遗策——请解析下面红色的字因循守旧因(循):沿袭屡试不爽爽:差错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现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出类拔萃,超出)⑦吾亦望汝副其心⑧召医而尤其故①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不期而遇约定)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招致,招引)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疾风知劲草,强)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求全责备,寻求,寻找)⑤势拔五岳掩赤城⑥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名副其实,符合)(怨天尤人,责问)3、课堂演练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异日,(公权)与周樨xī同对,论事不阿,樨为惴恐,公权益不夺,帝徐曰:“卿有诤臣风,可屈居谏议大夫。”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解释加点的词并翻译划线的句子阿谀逢迎刚正不阿(奉承、迎合奉承)(公权)议论政事时不迎合奉承皇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改变)•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3成益愕,急逐趁之《促》•4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屈》考:敲打过:责备趁:追赶幸:希望方法七:邻词推断法方法八:通假代入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如“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彩”,色彩通“早”【推断】“采”组词:神采、文采,将其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前有“云”“异色”,若下文提及“神采”“文采”,不合理。从读音上寻找通假字“彩”(音同形近),语意通顺。【推断】“蚤”——“跳蚤”,无法理解。推测,在句中通“早”(音同形异),代入,语意顺畅。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通“雇”,雇佣试试看:通“翌”,第二天通“促”,催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文:同“纹”;纹路,纹理。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感激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实战演练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穷:学尽尽:学完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认错,道歉《廉蔺》联系文言知识:反通“返”联想推断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说文解字》:“行,道也。”衢,四通八达的大路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声:歌声响:声响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联想: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阻止,阻遏薛潭学讴①薛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注释:①唱歌译文: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实词的解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科学的推断,通过文言文的读记形成大语感,加上通晓文言文特有的背景信息(如古文化常识等),如果再加上有训练有素的“猜读”能力,辅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将不再是“雾里看花”。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