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常用句式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曹恩良一、判断句:1.概念: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2.翻译:必须译成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在主语和宾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3.句式特点:……者,……也。(“者”“也”有时省略)例: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二、被动句:1.概念: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受动者。2.翻译:一般要译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句。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6)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社鼠害国》7)为人妇而出,常也。《卫人教子》三、变式句〔一〕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例如:1)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2)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好仁与恶不仁》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1)彼且奚适也?《逍遥游》(适奚)2)治国何患?《社鼠害国》(患何)3)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待恶乎)3.用“之”或“是”或“唯……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1)何学之有?《子路受教》(有何学)2)唯利是图(图利)3)唯命是听(从命)4)唯你是问(问你)(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1)王问:“何以知之?”《孟子》(以何知之)2)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与谁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1)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2)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如: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二)定语后置:后置的一般是限定形定语。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1.中心语+定语+者2.中心词+之+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3.中心语+而+定语+者4.中心语+之+定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3)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三)介词结构后置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所以翻译时,即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之为“状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2)树之以桑(同上)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1)此乃引戎狄入腹中,示之以虚弱。《上欲封禅》2)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1)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2)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四)主谓倒装古今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谓倒装。这种谓语前置句,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1)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2)善哉,祁黄羊之论!《祁黄羊大公无私》3)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四、省略句式A.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廉颇为赵将,(廉颇)攻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蒙后省如:1)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崤之战》3.对话、内容省如:1)(阳货)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阳货)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孔子)曰:“不可。”《岁不我与》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内容)《鸿门宴》3)(盲人)危而(辅助者)不持。《季氏将伐颛臾》B.省略谓语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1)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扬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追之。《歧路亡羊》3.共喻省略:根据上下文一看便知省略的是什么。如:1)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2)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记王忠肃公翱三事》C.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得多是代词“之”字。1.动词宾语省略如:权起更衣,肃追(之)至宇下。《赤壁之战》2.介词宾语省略如:身死(于)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后卑己固请见,与(之)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守道不仕》D.省略兼语:“使、令、命”这类动词宾语常兼作后面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那么这个宾语就称之为兼语。文言文得兼语往往被省略,所省略多是代词“之”字。如:1)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曰。《崤之战》E.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如:1)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项脊轩志》2)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