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段特征•政治:新中国成立、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1950—1953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起步。•经济:1950夏—1952底土地改革、1950年合理调整工商业、没收官僚资本、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外交: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949—1956过渡时期:学习步骤四步走•1、忆往昔:考点主干知识梳理牢固基础•2、盯考纲:考点解读找准方向•3、细思量:考点梳理明确重点•4、再回首:小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指在文学艺术上不同风格和形式的作品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在学术理论上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战国“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毛泽东【考点主干知识梳理】政治:新中国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土地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外交: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文化: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理论毛泽东思想新阶段新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学习步骤四步走•1、忆往昔:考点主干知识梳理牢固基础•2、盯考纲:考点解读找准方向•3、细思量:考点梳理明确重点•4、再回首:小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民主政治建设:民主与法治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的发展。高考命题注重利用丰富的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意义;2、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初期的外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外交成就。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对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认识;外交活动及其成就的了解和理解;在世界政治形势下分析中国外交活动的能力。3、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节选)材料一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请回答:(1)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有何意义?答案:(1)措施:实行“一五”计划。意义:初步改变了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其中既有向苏联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创举,对于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借鉴作用。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对一五年计划建设背景、特点、成就的理解;考查对三大改造背景、特点、意义的理解。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参考:主要相似之处:①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②制订了五年计划;③优先重工业发,轻工业、农业生产滞后。经济结构不合理,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④忽视农业与农民利益。材料一“第一条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1936年宪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经济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二14课材料二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到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引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二18课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宪法学习步骤四步走•1、忆往昔:考点主干知识梳理牢固基础•2、盯考纲:考点解读找准方向•3、细思量:考点梳理明确重点•4、再回首:小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深化一:不同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参考材料二)•英国:起步早,时间长,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自然进行。•苏联:起步晚,时间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强制性有计划地进行。•中国:起步更晚,时间更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强制性有计划地进行,但强调要处理好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签订1899年美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飞虎队在中国抗击法西斯侵略美支持国民政府挑起内战朝鲜战争中的中朝合作反对美国侵略尼克松访华考点深化二:大国关系(参考材料三)1、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考点深化二:大国关系(参考材料三)•中美关系:19世纪中期:追随欧洲侵略中国—19世纪末:有了独立的“门户开放”政策侵略中国—二战时期:中美合作反抗法西斯侵略—战后:扶植国民政府挑起内战—建国初:孤立、封锁中国—20世纪70年代:正常化、建交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21世纪中俄关系考点深化二:大国关系(参考材料三)2、建国以来的中苏(俄)关系考点深化二:大国关系(参考材料三)•现代中苏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20世纪60~80年代末:中国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走向对峙对抗—20世纪80年代末:放弃对抗实现了双边关系正常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完成了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学习步骤四步走•1、忆往昔:考点主干知识梳理牢固基础•2、盯考纲:考点解读找准方向•3、细思量:考点梳理明确重点•4、再回首:小结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小结: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阅读马克思、列宁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认识的材料并结合学案上的四组材料,为什么说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材料一“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马克思材料二“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列宁政权上:通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剥削阶级消亡,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制度上:颁布1954年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经济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经过1949年到1956年一系列措施的实施,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