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认知:就是人的认识活动,指人们如何获得、存储、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过程。广义地说,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学习、思维和记忆。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和记忆。第一节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理论、维果斯基的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第三节小学儿童的感知第四节小学儿童的记忆第五节小学儿童的思维第六节小学儿童的想象第一节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或发生认识论专家。主要研究儿童认识、智力或思维的发展。(1)皮亚杰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探讨认识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2)著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智力的起源》、《智力心理学》等专著40部,论文200多篇。(3)研究方法:临床法(一)发生认识论的基本思想1.发展的实质(1)皮亚杰的发展观(相互作用论的观点)皮亚杰是从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看儿童心理发展的,即:既强调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的和质的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儿童的心理(思维、智力)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于不断编织、演进和递进的过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完善、由较低水平过渡到较高水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概念。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或:指动作(行为策略)有组织的系统。图式组织(动作、概念)迁移、概括结构(认知)指思维或动作的一种组织化的模式。决定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决定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或限度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结构体现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来自无条件反射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适应儿童心理(智力、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是有机体能够应付情境需要的能力,是认知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顺应平衡:就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即:指儿童的知识、心理水平和正在接受的刺激、正在经历的事情之间的均衡的关系。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去,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改变主体的动作以适应客观的变化。同化与顺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有同化,必然有顺应。思维的机制就是同化与顺应两种适应机能不断从低级的平衡达到高级平衡的过程。2.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2)物理环境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是对客体自身属性的反映。数理的逻辑经验----理解动作间的协调结果。(3)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4)平衡——决定因素平衡是一种调节者和主要的工具。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二)皮亚杰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2—7岁)(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1—15岁)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特点:儿童用感知和动作反馈来认识客观世界。成就(标志):①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即当儿童通过任何感官都不能发现某一物体的情况下,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划分开来。②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产生了最初的协调,动作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2.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形象思维阶段(2—7岁)特点:(1)具体形象性。儿童凭借表象来进行思维。(2)不可逆性。儿童不能从事物的变化中掌握概念的比较永恒的、一般的性质。(3)自我中心(刻板性)指儿童只能注意主观的观点,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4)刻板性3.具体运算阶段——初步的逻辑思维(7—12岁)特点:(1)思维具有可逆性(2)掌握了类包含的概念(3)能够完成序列化的问题(4)思维的去自我中心性(5)掌握了群集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阶段(12—15岁)特点: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能对命题进行运算(三)评价优点:1.创立了认知发展领域,留下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结论。2.理论影响广泛,带动了成千上万的研究者开展认知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缺点:1.理论表述的问题。2.研究方法的问题(四)皮亚杰的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1.教育要关注儿童思维的结果,更要关注儿童思维的过程2.不要对儿童进行成人化的思维训练3.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4.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与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皮亚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能从事创新活动的有独创性的发现者,而不是培养简单重复前人工作的模仿者”二、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凯斯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1.感觉运动操作阶段2.表象操作阶段3.逻辑操作阶段4.形式操作阶段三、维果斯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观)简介:维果斯基(1896—1934):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他提出社会文化发展观。(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创立“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1)低级的心理机能:生物进化的结果。(2)高级的心理机能:由历史发展的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所谓心理的发展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表现在心理过程上,也表现在个性特点上)(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结构的个性化•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是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的。(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教学的概念广义:是指人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最系统的实际形式,它“创造着”学生的发展。文化—历史理论的教学观维认为,由于人的心理是间接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在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学起着主导的作用。心理发展离开了教学就无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的思想1.最近发展区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发展水平(指由于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靠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在现有发展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两个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要以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但重要的是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主张教学内容应该略高于儿童现有的水平,这样教学才能够促进发展)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任何一种认知能力的教学都应该以儿童的成熟和发展为前提,在相应的关键期内进行。(三)认知发展的内化学说维果斯基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提出内化学说。即: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化为内部活动,才能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内化是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四)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育的启示1.在教学活动中应实行“辅助”学习2.教学应着眼于儿童的潜能发展第二节小学儿童的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二)注意的功能1.注意是选择者2.注意是放大器3.注意是指南针4.注意是分派者(三)注意的外部表现出现适应性动作停止无关动作呼吸运动的变化(四)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无意注意(1)定义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①客观因素:主要指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相对强度更具意义)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变化②主观因素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知识经验机体状态2.有意注意(1)定义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对兴趣的依从性(间接兴趣更重要)活动的合理组织对个性的依从性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有意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和代替。在有效的实际活动中,两种注意是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3.有意后注意定义: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注意形式(五)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1)定义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对象的特点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任务的特点个体的情绪状态2.注意的稳定性(1)定义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分心)(2)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干扰的作用(无关刺激、单调刺激)3.注意的分配(1)定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2)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4.注意的转移(1)定义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征。(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注意对象的特点人的神经类型和习惯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一)小学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1.无意注意的发展2.有意注意的发展(1)有意注意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逐渐提高(2)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二)注意品质的发展注意集中性(稳定性)的发展(深度不足、集中的时间短)注意广度(范围)的发展注意的分配和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三、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一)在教学中组织儿童的注意1.注意力分散的表现及成因2.注意力分散的避免与控制(二)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1.合理组织教学条件,运用注意的规律培养儿童的注意2.培养儿童的相关心理品质第三节小学儿童感知的发展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2.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二)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域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域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觉域限的关系:感受性的高低是以感觉域限的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它们之间呈反比关系。2.感觉适应的规律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的变化的现象。3.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性对比和继时性对比两类)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联觉: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三)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