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智能网联汽车“呼唤”标准作者:邓湘鸿来源:《新能源汽车报》2015年第21期什么叫做智能网联汽车?从二十年前提出来的ITS(智能交通)到五年前提出的Telematics,一直到现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车联网,概念是层出不穷的。归纳起来,其实是概念早于技术出现,往往超前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超前于产业的应用。对于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经过一系列的调研之后,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上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控制功能,使车辆与外部节点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从而实现“零伤亡、零拥堵”,达到安全、高效、节能行驶的下一代汽车。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广义的概念,智能网联汽车是指以车辆为主体和主要节点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使车辆与外部节点实现信息共享与控制协同,以达到车辆安全、有序、高效、节能行驶的新一代多车辆系统。它的对象,就是人、车、路环境,还有联网的一些云端的技术。在不同的行业眼中,智能网联从定义、概念、内涵、外延其实都不一样。因为各个不同的行业有着其自身的出发点或者利益诉求点,最终的目标肯定也不一样。互联网行业提出汽车互联网的概念,是基于汽车技术平台上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运营商把汽车和互联网接通,在汽车终端上去体验互联网的服务。其实,它还是一个比较窄的概念,类似于之前提出的车联网概念。对于智能网联,通信行业提出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路、行人、互联网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互的综合信息系统。虽然提出的概念很多,但是各个行业其实也是依托各自的行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产品的应用和发展一直在推进,特别是近几年发展特别快,主要有两条线:一是以ADAS为技术路线的智能控制技术;二是以telematics、互联网应用为依托,实现的舒适娱乐功能。交通行业是比较特殊的,国家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出发点,提出智能交通概念,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标准规范的研究。例如,基于车路协同的道路标识和感知技术的研究,还有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等等。今年,我国刚刚提出《中国制造2025》,其中指出,继续支持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是公认的三大趋势,工业化和信息化跨界融合,是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龙源期刊网从去年开始,工信部就委托我们汽标委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我们调研的范围非常广,不仅调研业内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还与IT行业、互联网行业都进行了一些多边或者双边的交流,在今年年初,形成了标准体系建设的初案。在3、4月份,又同时调研了一些企业,把初案进行了一些修改,提出了我们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是:立足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并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由汽车行业牵头,协同信息、电子、交通等不同行业共同进行,充分利用不同产业已有的工作基础。再以软硬件接口、协议、平台、安全等共性基础标准为重点,为未来预留发展空间和接口,避免限制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其实,标准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标准可以说是对技术的提炼,但是为什么这些共性的技术一定要先行呢?因为这些共性的技术是平台,是前期我们推进其他产业化和一些技术推广的重要的基础。而且其涉及到的技术路线多,所有我们要利用资源集中的优势进行分阶段、分重点、逐步的实施。汽标委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了一下梳理,可以把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路线大致分为二条线路,一是车内总线、安全技术、ADAS和半自动驾驶,二是Telematics,还有信息、娱乐、导航、监控技术。这两条技术路线交互,形成智能交通的概念,从而实现最终的完全高度自主的自动驾驶。现在的汽车,除了每天上下班使用,其他的时间都在闲置,这是对汽车资源极大的浪费。但目前出现的滴滴打车、Uber等软件,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今后可能会改变人们使用汽车的方式,真正实现汽车服务于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是通过信息共享和行为相协调,从而实现自动控制。其标准化要统一核心功能与作用范畴,统一共享信息、内容及格式,统一软硬件及平台接口,统一行为协调范畴与协调规则等等。而标准体系,就是根据我们上述的技术路线、总体原则、技术逻辑、产品结构进行统一,从而形成建议方案。(本文根据作者在2015中国汽车高新技术发展国际论坛上的演讲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