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范畴近代国际关系史: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918年一战结束现代国际关系史:1919年巴黎和会—1945年二战结束世界近现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1945年二战结束西方学术界:古代史—中世纪史(500~1500)—现代史以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产生、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注意国际经济关系、军事关系以及文化关系、宗教关系,并注重这些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密切结合,同时也注重重要历史人物在国际关系演变中所起的作用。绪论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相互关系与区别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与《世界近现代史》联系与区别:联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世界近现代史作为载体。区别:世界近现代史以叙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把握整个人类社会的的整体历史发展与规律,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内部发展的历史。而近代国际关系史主要是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间的外部关系。绪论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国际关系: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绪论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意义三、相关概念:国际行为主体: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行使国际权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际实体。国际行为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后者指各种国际组织和运动,可以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民族国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及19世纪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来说,它必须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定居的居民、固定的领土、健全的政府组织和完整的主权。绪论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固有的属性,指的是国家独立处理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它包括管辖权、独立自主权、自卫权和平等权,对内享有管理本国人民、资源和政治经济生活的权利,不容他国染指;对外享有独立处理国家关系和制定外交政策的自主权,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不准许他国插手;国防上享有抵抗外来侵略和维护领土完整的自卫权,不许他国干涉。主权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完全的独立自主性、最高的权威性和无可非议的合理性。绪论国际体系:各种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统一体。世界格局:国际关系中主要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关系结构,或力量对比状态。也称之为国际格局、国际政治格局或国际关系格局。绪论均势:又称“权势均衡”,具有多种含义:一是表示相互对立的各大国或国家联盟之间形成的势均力敌状态;二是表明一种规律,它是国家间权力斗争常常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结果;三是一种政策,即均势政策,是一个国家为维持和实现国家或国家联盟之间的力量平衡,防止某一国或国家联盟单方面夺取绝对优势而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按照均势理论,任何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于其他各国的利益和幸福将是一种威胁。权势均衡可以维持国家间权力关系的稳定,确保一国的自由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绪论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主要阶段、发展脉络与主要动力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主要阶段与发展脉络: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或者说近现代的国际体系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俾斯麦结盟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两极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当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形成了雅尔塔体系,而苏联的解体与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这一体系的结束,目前,新的世界体系正在形成之中。绪论2、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扩张,全球性国际体系,独立主权国家五、学习、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普遍联系的原则③运动发展的原则绪论六、课程安排七、小结1、学科定位;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八、思考题1、《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主要阶段与发展动力是什么?第一章西方世界的兴盛与近代国际关系的肇始第一节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一、1500年前后的世界:东亚封贡体系:中国及周边国家穆斯林世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萨非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欧洲秩序第一节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二、西欧的兴起1、文艺复兴首先,文艺复兴打破了以神学为核心的欧洲封建专制统治,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开创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对促进资本主义的经济成长和反封建革命斗争,都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其次,文艺复兴运动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再次,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主义神权和特权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引导了人类文明走向科学的时代。第一节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二、西欧的兴起2、宗教改革:起因:教会长期的压迫;利奥十世推行赎罪券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九十五条论纲》信仰得救与廉洁教会:马丁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英国宗教改革派马克思:“他打破了外在的枷锁,但是给人们的心灵套上了枷锁。”实质: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第一节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宗教改革的意义:①政治: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②经济: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精神文化上:A、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B、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C、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第一节整体性世界的最终形成及其影响二、西欧的兴起3、民族君主国的出现(民族与国家属性,专制王权的出现)4、经济技术的发展5、地理大发现开辟了新航线大西洋市场的初步建立;东方市场的逐步形成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的形成第二节欧洲早期的扩张一、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争夺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荷兰)、英国与法国15世纪末:教皇子午线(从北极经佛得角群岛附近到南极的划线)16世纪初期:《萨拉戈萨条约》1580~1640年:西班牙国王继承葡萄牙王位第二节欧洲早期的扩张二、商业战争与西班牙的衰落及后果1、王朝战争与商业战争的区别2、西班牙的衰落1566年,尼德兰爆发反对西班牙统治的革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这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衰落,1609年,西班牙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1648年承认荷兰独立。3、西班牙衰落的后果第三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一、三十年战争发生的背景第三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二、三十年战争的始末导火索——“掷出窗外事件”第一阶段:波西米亚—巴拉丁阶段(1618-1625);第二阶段:丹麦参战阶段(1625-1629)第三阶段:瑞典参战阶段(1630-1634)第四阶段:法国参战阶段(1635-1648)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第三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与意义:1、主要内容:①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②宗教关系的定位。③德意志国家体制的约定。第三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2、主要意义:首先,它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结束国际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其次,国家独立与国家主权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第三,承认国家主权以及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地位表明,和约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统治西欧国家的神权政治体制,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政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四,《和约》确认的国家独立与国家主权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五,和约缔结之后,在西欧开始建立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第三节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四、战后欧洲均势格局第一章思考题1.简述文艺复兴及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意义。2.试述欧洲三十年战争发生的背景与起因。3.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