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悯农——李绅谁来说说作者?李绅(772—846)汉族,江苏无锡人,字公垂。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mǐnnóng悯农zhòngsù春种/一粒粟,shōuwànzǐ秋收/万颗子。xián四海/无闲田。fūyóu农夫/犹饿死。悯粟犹解诗题•悯:•同情,可怜。•农:•农民•悯农:•同情农民抓字眼粟:子:四海:闲田:农夫:犹:米粒果实全国闲放没种的田地农民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天底下没有丢弃不种的土地,可是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全诗内容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天底下没有丢弃不种的土地,可是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思考:图上画了什么人?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农民还会被饿死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感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中心•《悯农》通过将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与农民辛勤劳作却仍旧饿死的状况进行对比,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农民的真挚的同情。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内容•感情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秋浦歌》:描写了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赞美和钦佩之情。•《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年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劳动人民的真挚同情。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劳动的真挚感情。关于李绅《悯农》诗的故事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逢吉一听,天呀,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回到书房,李逢吉对李绅说:“老兄能否将刚才吟的两首诗抄下来赠我,也不枉我二人同游一场。”李绅沉吟一下说:“小诗不过三四十字,为兄听过,自然记得,何必抄录?若一定落笔,不如另写一首相赠。”李逢吉只得说:“也好,也好。”于是,李绅又提笔写下一首: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武宗皇帝大吃一惊,忙问:“何以见得?”李逢吉连忙将李绅诗奉上。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拿出那首诗来,李绅看看,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看到民生疾苦,即情写下的,望陛下体察!”武宗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李绅叩头道:“谢皇上!”武宗又道:“此事多亏李逢吉举荐。”李绅则对李逢吉感激不尽。而李逢吉呢,听说李绅反而升了官,又惊又怕,正胆颤心惊,李绅却登门向他表示谢意。李逢吉更是蒙在鼓里,只好哼之哈之。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着蚀把米。李绅的三首悯农诗,千百年来人们只见到前两首。这第三首《悯农》诗被传到皇宫,后来哪里去了呢?只到近代,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的唐人诗卷中发现。积累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宋翁卷宋范成大•绿遍山原白满川,昼出耕田夜织麻,•子规声里雨如烟。村庄儿女各当家。•乡村四月闲人少,童孙未解供耕织,•才了蚕桑又插田。也傍桑阴学种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