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等。(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8.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3)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杜威等人,这种观点或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4)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他们强调文化的作用,要用文化统筹教育、社会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9.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0.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2)调查法调查法是指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测验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3)历史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是指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并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1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定教。1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其目的在于确定课程方案达成目标一致的课程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提出来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CIPP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夫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他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它是一种过程,旨在描述、取得及提供有用的资料,为判断各种课程计划、课程方案服务。13.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14.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1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6.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8.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写好三种计划: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19.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教态自如、组织严密、气氛热烈。20.测验的质量指标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影响信度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测验的长度,测验的时间,受试者的身心状态,测验的指导语,评分标准等。(2)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3)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一张试卷总的来说,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做到难度适中。(4)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21.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4)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22.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2)谈话法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7)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课题和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最后得出原理。(8)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23.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2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的主要特征:从被动反应发展到积极而有意识的反应;从看不见物体就认为物体不存在,到物体在眼前消失仍然认为物体有可能存在;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的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的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思维的主要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一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25.创造性与智商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26.学习动机理论(1)强化理论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观点有:强化可以引起学习动机;强化能够增强学习动机。(2)需要层次理论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3)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相应地,可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4)成败归因理论代表人物是韦纳,他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5)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提出,他认为,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27.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2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条件作用论。提出者为巴甫洛夫,重要概念: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2)尝试一错误说。提出者为桑代克,学习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由斯金纳提出,重要概念: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4)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提出,基本规律:注意、保持、动作再生、强化和动机。29.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接受学习的实质: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3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3)学生观: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31.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