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世界华人药物化学研讨会在沪召开The6thInternationalSymposiumforChineseMedicinalChemists,ISCMCwasheldinShanghai•由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上海药物所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世界华人药物化学研讨会”于2008年7月28日—8月1日在上海好望角大饭店顺利召开。本届会议吸引了两岸三地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药物化学界的嘉宾和代表共459人参加会议,共有278位代表投送了论文摘要。本届研讨会也是台湾代表参与在大陆召开的药物化学研讨会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本届大会的创新与特色:•首次与美国化学会合作,由其组织两场专题分会,邀请相关专题的国际知名学者参加会议并演讲,与本会进行了充分交流,有力推动了我国药物化学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合作;首次邀请跨国制药企业的高管作专场大会演讲,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创新药物研究有机地结合,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这些举措有力地提升了该系列会议的水平。会议期间还组织了“国际药物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药物研发战略圆桌会议”,与会嘉宾瞄准国际药物化学发展前沿,探讨发展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两岸三地的科学家热切希望能加强新药研究的实质性合作,参会者畅所欲言,发表了真知灼见,对推动我国药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秋北京,气爽怡人。•2006年9月5日—6日的人民大会堂,大师云集,“科”星闪耀。“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在这里隆重开坛。围绕“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的主题,5位生命科学界的诺贝尔奖大师以及世界知名学者,与中国同行的智慧在这里迸发出新的“火花”。•诺奖得主纵论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诺奖得主的演讲一般都是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专业性很强,获奖成果一般人并不容易听懂。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出席此次“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论坛的诺贝尔奖大师以自己的获奖成果直指人类“疑难病症”,尽可能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健康饮食加锻炼可防治心血管病”,这是发现“伟哥”药理的诺奖大师———路易斯J·伊格纳罗博士在论坛上提出的观点。他和费里德·穆拉德博士因共同发现—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使作用,而荣获1998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他们的这一重大发现直接导致“伟哥”的发明。不过,“伟哥”只是—氧化氮的用途之一,而且穆拉德本人不喜欢被人称为“伟哥之父”。两位大师在论坛上更为关注的是利用这一发现来对付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心血管疾病。•伊格纳罗表示,心血管病实际上可以预防,甚至可以治愈。他解释说,—氧化氮就像人体内保护机体抵抗心血管等疾病的“哨兵”,—氧化氮缺乏可能导致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疾病,而补充—氧化氮则可预防甚至逆转这些疾病。•更有意思的是,伊格纳罗还开出了防治心血管病的具体“药方”:健康饮食,如一日三餐食用蔬菜和水果等;配以持续锻炼,避免久坐与肥胖;适当喝一些富含抗氧化剂的红酒可避免—氧化氮遭损坏……这些健康生活方式能明显增强—氧化氮的含量与作用,达到预防和逆转心血管疾病,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目的。•“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光合作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些是罗伯特·胡伯尔博士和哈特穆特·米歇尔博士的研究成果所回答的问题。他们因发现“光合作用反应中的三维空间结构”,荣获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两位老先生在论坛上表示,这一发现为设计和研究当今热门的“靶药”提供了基础,在医药开发和植物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胡伯尔以糖尿病的治疗为例说,在人的肠胃系统中有一些蛋白酶,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含量水平。通过“解剖”这些蛋白酶的结构,发现里面有很多抑制剂,据此可以研制一些新的合成药物作为对付糖尿病的“靶药”,以控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进而达到针对性的治疗效果。•“蝌蚪为什么要掉尾巴?”这是描述以色列技术学院阿龙·西查诺瓦获奖成果的一个很形象的问题。西查诺瓦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而获得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西查诺瓦讲述他的发现———蛋白质降解时这样说:“人体内每天有5%的蛋白质需要代谢更新,这样一个月下来,你实际上与一个月前的你并不是一回事。”这个蛋白质代谢不能出错,否则就会生病。通过了解这一代谢过程,就可以研制药物来保证蛋白质正常代谢,保证人体健康。•15年内普通人可测基因防病?•让普通人能够利用基因测定来预防疾病已经成为人类基因组应用研究的一大目标。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和美国施贵宝研究院教授厄尼斯特·巴特勒的话语令人振奋。•于军在论坛上表示:“目前测定一个人类基因组的成本是150万美元,将来这个成本有望降到1000美元。最多不超过15年,普通中国人就可以测定自己的基因组。”•在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有关情况时,于军说,1984年测定一个人的基因需要30亿美元,1994年需要3亿美元,2004年需要3000万美元,2006年需要150万美元。于军表示,他们的目标是将测定成本降到1000美元。目前,欧美等国家已经有实验室面向普通人提供基因测定服务,中国有望在5到10年内开展相关业务,普通中国人最多不超过15年就能申请测定自己的基因。•于军还说:“很多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等都与基因有关,如果每个人都能测定基因组,一出生就知道自己患上某种疾病的风险有多大,就能够进行有效预防。比如,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是80%,她就可以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检查,或者在30多岁时及早实施切除。”他透露,中国科学家下一步将开展有关癌症的基因组研究。•已经从事50多年医学研究的巴特勒在演讲中也表示,人体中的基因将来可以拿出来“修理”,以帮助人类治疗疑难疾病。•禽流感、新生突发性传染病受关注•为什么家禽的“感冒”———禽流感这么麻烦?为什么禽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所长高福在他的演讲中回答了这一连串听众关注的问题。•高福表示,禽流感病毒之所以麻烦,原因在于其善变。他解释说,禽流感病毒在变异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子基础,就是流感病毒的8个基因组片断,它们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重组,从而引起禽流感病毒变种。•高福还说,至于禽流感会不会在人类中暴发,目前国际上也存在两种意见。有专家认为,流感病毒一直在变异,流感可能会来临。世界历史上曾暴发过4次大的流感疫情,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防护措施远远比过去好,但科学家们还是在加紧研究,防患于未然,同时还要防范新生的突发性传染病。•论坛实际传递给人们的信息就是,对于心血管病、糖尿病以及禽流感这类新生突发性传染病等老百姓关心的疑难病症,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师们及广大科研人员正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治疗办法。人类有理由相信,随着探索生命科学奥秘的不断进展,人类将越来越健康。•能够亲临现场,聆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演讲,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不过能听懂多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交流语言是英语,讲座里会有很多专业词汇与深奥的道理。而听路易斯J.伊格纳罗教授的演讲恐怕不必为此担心,而且即使你不是与他同专业,也会有很多收获。•65岁的伊格纳罗教授从开始演讲到结束,他在讲台上足足站了一个半小时。他先是与北大的学生分享了他探索一氧化氮可以在心血管系统中作为一种信号分子的研究过程,以及因此他获得了1998年的诺贝尔奖的整个科研历程。这期间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间或被他幽默诙谐的话语逗得开怀大笑。•在解读运动与一氧化氮关系时,只见他背后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胖胖的女士在挥汗跑步的卡通动画,他借此画面讲解道,当人们通过有氧运动使身体产生一氧化氮时,该气体可扩充血管,让大量的血液通过心脏,话音未落,一个不断跳动的心脏的动画跃入眼帘,一下子逗得学生们忍俊不禁。接着一幅柱状图表出现,他总结道,看,这个人的身体机能明显转好了。•“他的演讲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研究生9月6日上午在北大听伊格纳罗教授的演讲之后发出的啧啧感叹。“他的出色表现在各个方面。他能把深奥的专业的理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娓娓道来,而且还妙趣横生。在医学、药理等专业方面,像这样的教授真是太少有了。”她对记者说道。•在问答互动时,他告诫中国大学生,不要抱怨自己的学校不好、老师不用心,作为学生要尽可能学习一切可学的知识。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不是个天才,只是热爱泡在实验室作研究而已。”对于你们的学习,今后的科学研究,你们需要的是热情、坚持。”•9月6日下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出现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候已久的青年学生见到他们十分兴奋,微笑着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路易斯J.伊格纳罗、哈特穆特·米歇尔、费里德·穆拉德、阿龙·西查诺瓦、罗伯特·胡伯尔这五位大师落座。这场交流是以学生提问,大师回答交叉展开进行的。•如果对科学没有兴趣就不要做•“您们认为要成为成功的科研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呢,换句话,您们是如何使自己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很直接的问题。•五位诺贝尔奖得主一致认为,从事科研重要的是要有激情,而且这种激情要持之以恒。用激情支撑你对科研的探索,只有这样在枯燥的科研中才会不断坚定的走下去。如果对科学没有兴趣就不要做科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硕博连读一年级的学生王涛对此很有共鸣,他说,他们的话蛮有启发的,让人感受到他们对科学的那种可贵的激情。这尤其对于年轻的学生非常重要,以前作研究时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想做这些,老是觉得很迷茫。我觉得“要找到自己的激情”是做科研最重要的因素。但这不是突然就有的,他们的话对我们的启迪是,应该尽量在所作的研究中去不断发掘感兴趣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积累这种激情。不是今天做做这个,明天做做那个。总之,现在应该好好专心做自己的东西。他庆幸目前对自己的专业十分感兴趣。•“会有更多女性获得诺贝尔奖”•“今天在座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是清一色的男性,那您们如何看待现在几乎很少有女性获得诺贝尔奖这个现象呢?”一位坐在前排的女生将问题抛出。•费里德·穆拉德教授作为代表发言说:“是的,目前现实是这样的。的确,尽管如今女性已与男人一样工作,可要整天泡在实验室做试验,恐怕就会遭非议。但事情正在发生改变。作为女性不是不能在科研方面做出成绩的。关键是由你来做决定,在家庭与科研中,做出适合自己的安排。我相信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将从事科研,会有更多女性获得诺贝尔奖。”••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三年级的苏薇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在现实生活中,与男科学家相比,女性的确在很多方面有一定差距,这也许是很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但我认为以前对女性的要求过于传统,女性在科学与家庭方面恐怕要考虑平衡。但我觉得可以挑战一下。这需要双方在家庭或事业方面通过沟通理解得到支持。其实作为女性我不是很看重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只要自己能有一些感兴趣的事情,自己人生的价值有所肯定就行了。•“最重要的是把科学做好”•“现在获诺贝尔奖的大多是欧洲、北美洲的国家,那么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如何迎头赶上呢?”一位来自巴基斯坦在中科院作科研的年轻学者发问。•获得诺贝尔奖需要国家政府的支持,需要投资、需要人才。但是有一点,不要为了获奖而获奖,重要的是把科学扎扎实实的做好。随着像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国家不断地努力,不久以后中国也会拿到诺贝尔的桂冠。几位大师对此一致地回应。•中科院动物所的博士生刘泳告诉记者,这几位大师强调的非常好。目前大家看中的只是这些奖项,其实更应按照他们所说的“最重要的是把科学做好“,关注科学本身,追寻科学内在的东西,而不是追求科学外在表面的东西,显然这些诺贝尔获得者都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奖而作研究的,不是吗?•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令清华学子犯蒙•李政道、蒙代尔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厄尼斯特·巴特勒、王晓东等世界知名科学家应邀出席论坛。在下午的高校活动中,哈特穆特·米歇尔来到清华大学演讲,由于演讲内容过于“专业”,很多清华的学生都表示没有听懂。•在昨天上午9点举行的开幕式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北京市市长王岐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等分别在开幕式上演讲致辞。•“中国人的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