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探析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作者:孙晓煜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8期【摘要】随着社会环境复杂化,学生问题也呈现多样性,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开始发展起来,本文通过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实务模式、发展前景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意义、实务意义和本土化意义,以期对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全面的了解。【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意义在社会环境愈加复杂化、影响因素越加多样化的情景下,学生的“问题世界”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和新奇化,许多问题已远超出了学生个体生理与心理的本身,常常涉及家庭、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系统的、生态的思想开始受到人们关注。一、不断发展完善的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被很多学者视为一般系统理论的一个亚类型。生态系统理论的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关注到社区社会的力量,即玛丽里士满和珍亚当斯分别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所选取的理论倾向。此时形成了一般系统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每个系统由不同的亚系统组成,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但是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过分强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系统过于抽象。布朗芬布伦纳在1979年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知识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提出了具体的系统模型。并认为,人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系统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这些生态系统以各种方式和途径影响着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模式,成为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理论框架。生命模式认为人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人们相互依赖并与环境互相依存,强调“人在环境中”。该模式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该把人放置于其生活环境之中。生态系统理论的到目前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基本形成。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人存于系统之中、并与系统中各种不同的子系统持续地发生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其他子系统之间也是不断发生相作用的。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意义是环境赋予的,因此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并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龙源期刊网基于这个视角,社会工作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间的功能失调和处理,来强化能力、整合治疗和改变问题。二、应运而生的社会互动模式理论的产生其实际意义在于能够指导实践,在西方精神分析的洪流之下,个体儿童成为主要的关注对象,学校社工扮演治疗者的角色,出现了传统的临床模式。在动荡年代,抗贫运动、福利运动及青少年犯罪预防运动等背景下,制度理论、组织理论和越轨理论兴起,催生了为改革学校规章制度来保障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学校变迁模式;城市社区有关青少年犯罪、药物滥用、贫困和高辍学率、忽略和虐待等问题严峻,在行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推动下,学校社会工作由传统临床模式和学校变迁模式向社区学校模式转变。而当人们意识到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同等重要时,正值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蓬勃发展时期,环境的观点深入人心,社会互动模式应运而生。社会互动模式的实务深受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学校社会工作开始重视学生、家长、教师的行为与其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关系,注重整合性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关注点应该由个体儿童的微观世界扩展为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校和社区层面的视野,介入的焦点是学生、老师、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生态环境。从这个基本框架出发,社会互动模式的核心任务是确定案主问题的来源,促进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找出互动过程中的问题,发展彼此互助的系统,去除彼此活动的障碍。在生态系统思想下的实务模式是提供系统的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几乎涉及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服务的方方面面,学校社会工作者也因此承担着多种角色:第一,与会者。扮演直接采取行动、解决案主问题的与会者。第二,使能者。社工会积极采取各种行动,包括行动安排、事件改变、互动、环境评估,以促使学生所在的系统发挥功能。第三,中介者。社工会发挥系统连结、资源转介的角色,协助学生与社会支持、社会服务之间产生链接。第四,调解者。社工为了达成目标需要促使不同的参与助人者之间能够为案主采取一个共同联合的行动,就要在不同的个人、团体之间做调解。第五,倡导者。为了获得发展不足或不存在的资源和服务,社工需要采用倡导行动。第六,监护者。为了保护无能力自保的学生,社工需要在行动中采取社会控制的功能性角色。三、展望生态系统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是一种近年来在国外非常受欢迎的理论,较为综合全面,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学校社会工作中,在我国学校社工专业化刚刚开始的时期,该理论引入并适应中国教育、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本土化,其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一)助力中国学校社会工作加速发展龙源期刊网生态系统理论的优势是为我们打开了分析问题的思维,扩展了策略实施的对象,既有宏大的视角——宏大系统,从社会大层面找原因,又有微小的视角——微观系统,从个体和互动上来分析,是相对中层的一种理论。1.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了分析的框架。提供了进行分析的框架,帮助工作者首先分析四个不同的工作系统,提供了初步的工作方向。社会工作在我们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际工作承担者是社区工作人员、政府行政人员等,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还不够,流动性大导致实务经验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欠缺。生态系统理论的这一“四元素”分析框架非常全面,是广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福音。2.突破传统思维,注重社会环境的改变。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远远大于社会工作的发展时间,目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以传统临床模式为主,学校提供心理辅导局限性很大,只能服务于某一些问题学生、问题界定时只考虑到学生个人原因、策略未涉及环境不能彻底纠正学生等,而生态系统理论提醒学校里承担学校社工角色的人不应孤立、片面地看待学生的问题,而应把学生的问题放在其生活的环境中,从环境以及其与环境的互动中寻找问题的成因,并且能避免对行为和社会现象做直线式、决定性因果的解析。(二)目前停滞难以前进就目前的本土化进程状况来看,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传统临床模式仍主导了实务,很多因素阻碍了其发展。理想状态是大而全的干预系统,但实际情况是社工对于宏观系统、中观系统的干预权力有限。社工动员资源来改善所居住地区生活状况的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一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社工不能改变一个社区或者农村的生活状况,政策影响的话语权太小,低估了系统变化的难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紧密。我国的教育以学校素质教育为主,学校关注升学率胜过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使得学校社工主动关注学生成长、生活问题的积极性降低,教师家访现象罕见。而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系统,联系不紧密意味着学校社工较少的介入家庭这一系统,难以调节家庭关系和改善结构,使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参考文献】[1]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及实物[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7[2]林胜义.学校社会工作[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8[3]PaulaAllen-Meares著,陈蓓丽,蔡屹.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4]卓彩琴.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发展脉络及展望[J].江海学刊,2013,(5).龙源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