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养老建筑设计——中、日养老设施设计实例分析Update:2012-10-16周燕珉/林婧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来源:《装饰》杂志2012年第9期内容摘要本文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选取中国和日本两个较有特色的养老设施实例进行了分析。文章分别针对设施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满足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及需求、协调管理模式与建筑硬件设计等方面展开了详细阐述,展现了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理念及实现方法,供同行人士参考和借鉴。*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项目,项目编号:51078219引言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期,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13.26%,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以机构养老为支撑”,大力推动养老设施建设,并制订养老设施相关设计规范。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现有养老设施在设计上依然存在设计理念陈旧、空间形式单一、细节处理粗糙等问题,虽然能够符合规范要求,但很难再有更多突破。为此,笔者选取了国内外两例各有特色的养老设施实例,从人性化设计的视角,展现其空间特色及细部设计手法,从而为建筑师拓展一些新的养老设施设计思路。一、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设计分析城关区社会福利院是笔者受西藏拉萨市政府委托设计的援藏项目。2011年7月,福利院正式落成并开始入住。在此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笔者及设计团队成员多次赴藏进行实地考察及调研,分别对福利院原址老人的居住状况及问题,西藏拉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方风俗,以及藏族建筑设计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我们还走访了许多普通居民家庭,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居住喜好,力求使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老人的需求,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本文将对福利院的设计理念进行重点阐述,为读者展现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1.福利院基本信息城关区社会福利院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在原址上新建的援助设计工程。福利院占地面积4206m2,总建筑面积5395m2。基地西南角为一座白塔,北侧为玛尼堆,东侧是一片古树林,穿过树林可通向乡政府大院和一座寺庙。(图1)根据当地政府提出的设计要求,福利院共设有71个单人间(包含夫妇间)和36个双人间,可容纳公费的五保老人73人,以及自费老人72人同时居住。1.福利院基地范围及周边环境2.福利院设计理念在满足适老化及通用设计的基础上,“与村落的和谐共生”、“尊重老年人的居住习惯”以及“符合管理运营需要”成为了本项目设计的主要原则。通过合理设计,为藏族老人们营造一个舒适、安心的养老居住环境。1)与村落和谐共生福利院位于村落之中,周边除传统的藏式民居外,还有一所具有千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庙,用于祭祀的玛尼堆、白塔,以及大片的树林。因此在设计时,如何使福利院成为村落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实现和谐共处,成为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①采用院落式布局,保留现有古树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基地周边民居均为1-2层,东侧为寺庙2-3层。基于这样的环境,我们采用了建筑层数为2-3层的院落式布局。(图2、3)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在建筑高度和形态上能够使福利院周边村落更好地协调;二是可使老人房间获得更多朝南的机会;三是通过院落的灵活划分,可以有效地退让出基地内树木的位置。拉萨平均海拔3650米,树木成长十分缓慢,因此尽可能保留原生树木,保存完整的林卡[1]是十分必要的。设计时,我们对建筑与树木的关系作了细致的设计,使老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欣赏这些珍贵的树木。实际建成后,建筑与树木相互映衬,环境十分怡人。(图4)2.福利院总平面图3.福利院整体鸟瞰效果图4.从东侧“林卡”望向福利院②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实现村民与老人的良性互动调研时据当地村民反映,村子里的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逢年过节子女从外地回家探望时,没有可以洗澡的地方,使他们感到十分不便;每天老人在白塔转经后,缺少一处可以歇脚、喝茶、聊天的场所,等等。这些话对我们的思路带来了极大的启发:为何不通过福利院来带动这片的生活、商业氛围,促进村民们的聚集、交流呢?有感于此,我们将福利院的一些公共配套设施设计为对内对外均可使用的形式,主要开放的设施有诊所、餐厅、浴室、甜茶室、理发室、锻炼活动场地等。村民们可以分享福利院的这些公共设施,同时也可以增加福利院的经营收入,利于老人们与村落居民的良性互动。为了方便将公共设施对外开放,同时又不影响福利院内部的管理和运营,设计时将相关设施均布置在建筑的周边,各功能区有独立的出入口且与内部相分隔。(图5、6)5.福利院一层平面图6.福利院对外开放的公共设施类型2)尊重老人们的生活习惯①满足老人晒太阳的需求西藏地处雪域高原,阳光是取暖的主要来源,晒太阳成为了藏族老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研当地民居时发现,房间的窗户又高又大,且窗台很低,人们喜欢沿着窗台布置床铺,以获取阳光晒暖被褥。(图7)在福利院的设计中,我们将老人居室均布置在南向,并扩大了窗户,以利于阳光进入房间。同时,利用屋顶平台增设多个露台,以便于老人们晒太阳。(图8)7.西藏当地居民通常将床铺靠窗摆放,以使被褥晒到阳光8.设置露台供老人晒太阳②为宗教活动提供场所在西藏,人们都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住在福利院的老人们每天都沿着玛尼堆[2]、林卡和白塔转经。在福利院的设计中,保留了南侧白塔和北侧玛尼堆的转经路线,还在林卡内设置了专门的转经通道,方便老人到东侧寺庙周边转经。(参考图2)在老人的居室中,我们也特意留出摆放佛龛的墙面,以方便老人们在房间内供奉佛像。3)符合地域文化特色①立面设计借鉴藏式元素福利院建筑体型借鉴了藏式建筑交错叠落的形态,并在细节和色彩上也遵从了藏式的设计形式,如白色的墙面,藏红色的门头,以及石砌的塔楼等,使得建筑与周边民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图9、10)9.福利院立面形态及色彩借鉴藏式元素10.福利院西立面图②室内空间借鉴藏式风格福利院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无障碍需求,在走廊、建筑出入口加设了坡道,居室内安装了紧急呼叫系统。这些设计措施均与藏式装修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室内的铺装材质与颜色选择方面对传统藏式风格元素进行了再设计,以求更符合老年人的习惯和安全需求。(图11)11.室内设计借鉴藏式风格(从左至右依次为门厅,餐厅,老人居室)4)考虑管理运营要求除考虑老人们生活习惯及居住需求外,我们在福利院的设计过程中,也对运营管理的要求做了细致考虑。①公费老人和自费老人分区安置为了更好地对公费五保老人和自费老人提供相应服务,我们将老人居住部分划分为公费和自费两个区域。(图12)根据老人的家庭及生活特点,公费区域的多为单人间,房间使用面积在15m2左右;自费区域的多为双人间,房间使用面积在24m2左右。同时考虑到老人们餐饮费用来源的差异,对餐厅进行了分设,这样既能缓解用餐时人员的拥挤,又方便院方进行管理。12.自费老人与公费老人分区②按区域布置护理服务站点护理站点的分布原则主要是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管理。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出,我们在每层设计了两处护理站,分别分布在自费区域接近门厅入口处,和公费区域的餐厅与走廊交接处。(图13)服务人员在护理站工作时,视线可以兼顾多个方向,以便对各方情况及时掌握。护理站附近还配置了小公共厨房、公共储藏间、值班人员休息室等功能空间。13.分区设置餐厅及护理台③用廊道联通各幢建筑,形成循回路线福利院的各排建筑之间通过连廊相互联通,从而形成了三个循回路线,工作人员可以连续巡视和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图14)连廊给老人们的活动带来了便利,即便在刮风下雨的天气,老人也可以方便地到达其想要去的空间。同时,连廊还为老人们创造了相遇、交流的机会。(图15)循回路线也有利于老人们在紧急时刻向不同方向疏散逃离,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能。14.各排建筑之间通过连廊连通,形成循回路线15.连廊为老人们创造了相遇、交流的机会西藏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通过对村落特点、老人生活习惯以及运营管理要求等重要因素的考虑,从而形成了最终的设计方案。建成后的福利院受到了当地政府、村民、老人们以及管理运营部门的高度认可。二、日本真寿园老人院设计评析日本从1970年开始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0年,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944万,占总人口的23.1%。与此同时,日本的人口总数还在不断下降,高龄化伴随少子化的现象使得日本政府对老年人的养老居住问题格外重视。2000年日本开始实施介护保险政策,通过对老人介护等级的划分进一步细化了养老设施类型,使各类设施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更加明晰。至此,日本的养老设施形成了多层次、丰富化的体系。笔者近年来曾多次赴日本进行参观考察,切身感受到其养老设施设计的人性化、细腻化之处,从中积累了许多心得。本次我们选取一所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日本真寿园特别养护老人院为例,对其空间设计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从日本养老设施的体系划分来看(图16),特别养护老人院主要面向需要高度护理的老年人,既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政府对此类养老设施的建设会给予一定支持。由于日本高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需护理的老人愈来愈多,特别养护老人院的建设量较大也很成熟。而在我国,这一类型的养老设施并不多,在设计上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因此希望通过对日本案例的分析,供读者参考和学习。16.日本养老设施体系划分图1.基本信息真寿园位于日本埼玉县川越市,设施占地面积5972m2,总建筑面积6106m2,可容纳100位老人同时居住。除特别养护老人院外,设施一层还配有日间照料中心,可满足35位老人白天共同活动。建筑共三层,一层主要为门厅接待空间、后勤办公空间、老人的公共活动空间,二层、三层为老人的居住部分。从总平面来看,建筑采用U形布局,南侧为庭院,面向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具有良好的景观视野。建筑立面以暖色调为主,并运用了较多的木材,带给人亲切、温暖的感觉。(图17、18)17.真寿园外观18.真寿园南侧面向树林的庭院2.空间设计特征笔者在真寿园先后参观调研了两次,均有设计师给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本文主要从主入口空间、公共活动空间、组团空间及管理空间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1)开放、亲切的主入口空间①消除空间的封闭感真寿园的主入口空间包含了接待、展示和休憩等功能,其空间整体面积虽不算大,但却给人一种开放、连续的心理感受。一方面,接待台、轮椅用具展示区、休息座椅等均沿空间四周设置,给中部留出了较为完整、开敞的活动区域,便于人员的集散(图19、20);另一方面,主入口空间与周边空间保持了较好的视线连通,站在玄关处,向西可看到开敞的公共活动区和内庭,向北能感受到服务台的延伸,从而消除了空间的封闭感。19.真寿园一层平面图20.真寿园的主入口空间②营造亲切的空间氛围主入口空间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亲切的生活气息。与我国大部分养老设施门厅仅设置一个孤立的服务台或值班室的做法不同,日本多数养老设施都将办公区与门厅空间临近设置。以真寿园为例,其门厅接待台与办公区直接连通,工作人员都在开敞的空间中集中办公,老人或家属与工作人员的交流十分畅通。接待台分为高低两种形式,低位柜台便于轮椅老人与工作人员的交谈,让人感到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亲切平等。接待台一侧还设有开敞的商品架、小冰柜等,售卖一些老人日常需要的食品、饮料、生活用品等。(图21)老人路过门厅时可自助购买,同时又能和工作人员闲话家常,有助于消除老人的孤独感。除此之外,主入口空间没有采用通高处理,而是以更接近住宅尺度的方式进行设计,也使养老居住设施更有家一般的亲切感。21.门厅接待台一侧设有商品架,像家门口的便利店,供老人路过时购买2)多样化的休憩、活动空间①为老人提供更多的选择养老设施中居住的老人在身体条件、性格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应尽量能适应各类老人多样化的需求。很多设计师在考虑老人的休憩活动时想得比较简单,认为摆放几张桌椅即可,而且往往都设置成一样的形式。但其实在家庭中,老人并不是总待在一处干同一件事情,而是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读读报纸,也经常需要调换姿势。而我们在设计时总是不太注意给老人们提供这样的活动条件,从而导致很多养老设施的活动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