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昌隆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世存诗文千余篇。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欣赏学生作品•话剧《李白的前半生》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的所闻所感。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朗读诗歌a`原则:信、达、雅;要求:1、结合文中注释,解释扩展诗句。2、以诗译诗,力求押韵;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知从哪儿传来了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不会萌发思念家乡的深情呢?品读赏析•1、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形象?且有什么作用?•笛声、春风、洛城、、春夜、折柳•营造了一种游子思乡的忧伤氛围和意境。2、你觉得这首诗中得哪些字用得好?品读赏析起句——谁家玉笛暗飞声•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给人黯淡之感。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充满。“满洛城”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满”字从“散”字而来,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之切。赏析名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结句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诗人自己吗?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反问的语气使这种感情更加浓烈。文章的主旨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全诗紧扣一个“闻”字,写出了作者闻笛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文章主旨古诗中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小结•《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作业•将《春夜洛城闻笛》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