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的预防及处理2018.7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晕针的预防及处理晕针反应为一过性,发生的时间短,2-4分钟可以自行恢复,适当处理后可继续用药,不再发生类似情况。一、发生晕针的原因1.心理原因在接受注射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针,体制因素:空腹和饥饿状态下,劳累疲倦时,患者集体处于应激阶段,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脑血流量减少,从而发生晕针。患者体位:采取平卧位注射时,几乎无晕针情况发生,而发生晕针患者均坐位姿势下接受注射,其原因可能与体位和血压有关,坐位时,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流蓄于下肢,回心血量少,心输出量少,收缩压下降,因而影响了脑部供血,使晕针发生率大于平卧位。发生晕针的原因2.疼痛刺激原因注射时药物对局部刺激产生疼痛,尤其是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青霉素、安痛定、缩宫素、维生素B1、B12等;或反复多次刺激,引起强烈疼痛,全身神经高度紧张。年龄对疼痛敏感性的差异。3.病理原因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发生晕针的原因4.体位原因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5.环境原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二、临床表现晕针发生的时间短,时间2-4分钟。先兆期:头部各种不适感,上腹部或全身不适,视力模糊,耳鸣,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打呵欠等。这一时期十分短暂,有些患者可无先兆期。发作期: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冰凉,摇晃不稳,或伴瞬间意识丧失。重者突然意识丧失,瞬间昏倒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血压迅速下降,脉搏细弱,每分钟减缓至40~50次,少数可伴惊厥发作。临床表现后期:经及时处理恢复后,患者可有显著疲乏,面色苍白,嗜唾及汗出。轻症则仅有轻度不适。上述为典型发作过程,但轻症者可仅出现先兆期即直接进入后期,而无发作期。晕针大多发生于针刺或针灸过程中,但也有少数病人在取针后数分钟至更长时间开始出现症状。被称为延迟晕针,值得注意。晕针只要处理及时,一般可很快恢复知觉,常无严重后果,但若处置不当,也有导患者死亡的案例。三、预防晕针的方法(一)心理预防主要针对有猜疑、恐惧心理者,或针刺时哭笑、惊叫、战抖、躲避、肌肉痉挛,伴有瞳孔、血压、呼吸、心跳、皮温、面色、出汗等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改变者。均可作预先心理预防,以避免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共分三法:1.语言诱导:进针前,先耐心给患者讲解针刺的具体方法,说明可能出现的针刺的感觉、程度和传导途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预防晕针的方法2.松弛训练:对好静、压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内向的患者,令其凝视某物体,待其完全进入自我冥想(入静)状态后,始行进针。3.转移注意力:对急躁、好动、注意力涣散、性格外向的患者,可令患者作一些简单的快速心算,或向其提出一些小问题,利用其视、听觉功能和思维活动等,转移其注意力,促进局部组织放松。有人以此法对420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对预防晕针及其它不良反应有较好的作用。预防晕针的方法(二)生理预防饥饿病人,针前宜适当进食;过度疲劳者,应令其休息至体力基本恢复。特别对有晕针史者和初次针刺者,最好采取侧卧位。(三)采用无痛注射法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注射应准确、操作应轻柔,特别是静脉穿刺应尽量准,减少因反复穿刺而造成患者的紧张、害怕心理,减少刺激,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应注意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再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而且进针要深。如进针时紧崩局部皮肤,快速刺入局部,注射时按压无痛穴。注射后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及时处理。四、晕针的处理方法发生轻度晕针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以增加脑部供血量。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安慰患者,严禁以扶持方法搬动患者,可采用1人抱2人抬或平车搬动患者,以免因体位关系加重脑部缺血。使晕针加重,老年人或有心脏病人,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对于个别过敏体质患者应做好应急措施,准备好急救药物,以防意外发生。晕针的处理方法重度晕针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可令其直接卧于地板上。据我们多年体会,此类病人可于百会穴(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谢谢!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