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宋元时期上课用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民族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知识升华●阶段时间●阶段特征●复习思路●练习巩固始于907年后梁建立,终于1368年元朝灭亡,历时460多年宋元时期:阶段特征:政治: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民族政权对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经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关系:对外交往有新突破文化:文化高度繁荣,科技世界领先复习思路•本单元头绪凌乱,难以形成整体印象,按线索复习比较好。•主要线索:1、政治:A.政局:民族政权并立到统一;民族关系:战与和B.中央集权制度加强c.政治经济改革2、经济:封建经济发达和向边疆地区扩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科技文化繁荣。一、宋元时期政治(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一从分裂走向统一十国五代辽(契丹)金西夏北宋南宋蒙古元8919791127127613689161125120612719079601038111512341227北南北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五代十国后梁唐朝唐朝后期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行政任命官吏权位传子财政独立掌握本地税收军政自率军队不听中央调遣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五代建立者简历共性何在?宋太祖赵匡胤与其“黄袍加身”处——河南开封陈桥驿唐辽西夏五代十国北宋南宋金元第五单元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10到14世纪中期时代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辽西夏北宋土蕃南宋土蕃金蒙古西夏西辽1246年招降1279年最后统一蒙古金西夏南宋元史载“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北至阴山以北西北到新疆、中亚地区南至南海诸岛东南至琉球东北至今库页岛民族关系•(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战:1、宋辽和战:(1)宋太宗对辽的战争(2)宋真宗澶渊之盟2、北宋西夏和议3、金灭北宋:靖康之变(1127年)4、南宋与金:岳飞抗金;绍兴和议。5、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专题(综合):1、关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考查内容: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和兴衰;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历代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新疆和西藏);少数民族的政权和杰出的政治人物;对民族之间战争的认识。(2)、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及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民族总称中华民族。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1、战争形态:民族掠夺战争: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掠夺(掠夺其它民族的财富作为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等),这种战争虽有全民族性质但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愿望,而是各民族统治者为各自需要而发动;民族征服战争:民族政权为征服其它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蒙古灭金、西夏等),民族政权丧失并不是民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中央政权为巩固或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的(如:清平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国内民族抵御国外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明抗倭、清抗俄。2、和平形态:和亲(汉唐),利于消除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推动民族同化;通贡(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异民族的使节或商团所带物品称为贡品);互市(边境贸易);会盟(唐与宋);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唐清)。和平形态交往利于缓解民族矛盾、促进民族了解、改善民族关系和民族发展。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态。(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借口北汉与辽联合南侵率军出大梁(今河南开封)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授意将士给他穿上黄袍拥立他为帝。赵匡胤即回师大梁逼后周皇帝让位建立宋朝。之后,与其弟宋太宗先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太祖赵匡胤你认为北宋建立后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1、原因首先,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其次,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2、目的:结束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专制皇权。防止权臣效仿。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调任为地方节度使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将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地方军精壮之士选入禁军,强干弱枝中央: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二府三司)地方:文官任知州,设州通判,相互牵制集中行政权在各路设转运使,大部分赋税归中央文官任地方司法人员,死刑报中央核准集中财权司法权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1)中央集权的加强——基本上铲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文官主政重文轻武集中军权内外相制集中财权强干弱枝把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军权收归中央;分化军权,统调分离,兵将分离;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兵力部署上实行内外相制的原则。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立通判牵制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你觉得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什么特点?皇帝通判监督知州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文官担任知州地方强壮调入禁军转运使(财政)中央藩镇节度使藩镇节度使藩镇节度使2.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府三司制的建立作为宰相机构的中书门下由最初的“事无不统”经历中央官制的调整只能掌握部分行政权了。中书门下枢密院皇帝财政行政军政(三司)度支盐铁户部参知政事(二府)特点:分割宰相机构的职权,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科举制的发展严格了考试程序简化了考试科目严密了考试方法增加了录取名额1、表现:利:2、评价:扩大政权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出现官员冗滥的局面.弊: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3.宋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府三司制的建立(1)中央集权的加强——基本上铲除了地方割据的社会基础4.影响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3)发展了科举制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表“冗官”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1万1.7万2.4万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冗兵”形成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91万126万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116万北宋的地方分权中央皇权皇权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4、发展科举制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庞大。元朝:政治制度•1、中央:一省制•2、地方--行省制•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事务•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琉球)•宣慰司--管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元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中央--“一省制”皇帝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省中书省中央宣政院御史台枢密院宣政院辖地(藏)澎湖巡检司(台)元朝的政治:中书省与宰相专权影响:元朝实行一省制,宰相权力很大,是上层权力核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是皇权争夺战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权是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大趋势下的一次重要反弹。内容目的影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地域辽阔的封建国家进行有效的管辖1、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和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2、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保障,这是继秦朝郡县制后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3、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一直保留到今天。1、中书省(中央,直接管辖腹里)和行中书省(地方)2、宣政院(西藏)3、澎湖巡检司(台湾)(四)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1背景.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民族矛盾)军队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你认为,这与宋初的措施有何关系?不抑兼并,募兵养兵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强化集权•庆历新政:目的:时间:人物:中心:措施:结果:影响:挽救统治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富弼整顿吏治改革文官升迁办法严格恩荫制度和贡举制慎选地方官减轻徭役、重视农桑夭折王安石变法的前奏范仲淹在庆历年间府库空竭,危机加深,百姓穷因,民变四起的形势下,许多忧国忧民有政治远见的士大夫,纷纷向宋仁宗提出有价值的变法主张。改革旧法,大势所趋。“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精神)在王安石的激励推动下,神宗更加坚定了变法图强的决心。①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②担任地方官期间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的积累;③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有“三不足”精神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生产的原因是什么?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什么?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生产过少土地兼并繁重的徭役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1、富国:理财措施措施内容作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政府出钱收购滞商品、短缺时再卖出以钱代役兴修水利按土地大小收税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二、内容政府采购遵循和利用市场规律,限制商人牟取暴利积贫局面的改变2、强兵:军事措施措施内容作用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省兵”措施十家为一保,农闲时练兵、生产,战时编入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同时减少军费开支。禁军固定辖区,有固定将领训练。加强军事训练,充实边防力量。百姓为政府养马减免部分赋税节省开支、提高马匹数量和质量、提高战斗力精简军队、裁汰冗员减少军费开支“三保一省”积弱局面的改变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唯才用人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考诗赋,完全着眼于文字形式方面。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择优录取扩大了选拔人才的途径和灵活度。宋人科举考试图经义:以儒家经典中的文句为题,由应试者围绕此文句展开议论,阐发义理。(不考死记硬背,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经义)策论: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论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就一些政治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材料:王安石改革科举,选用改革人才变法结局:失败:①王安石辞职10741075年②司马光为相废除新法1086年变法失败的原因:①主要: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②主观: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③客观:神宗的动摇与去世④根本: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剥削制度没有任何调整措施,北宋中期的主要矛盾得不到缓和。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1积贫局面的改变(推动经济发展):①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②兴修水利工程获灌溉之利③耕地面积增加:④赋税不均改变:

1 / 1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