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21北冥有鱼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今河南省商丘),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二、作者介绍庄子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1.2.3.庄生晓梦迷蝴蝶鼓盆而歌送妻升遐面对死亡的安然有关庄子的典故《庄子》又名《南华经》,是由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本文节选自内篇中《逍遥游》篇,出自《庄子集释》。作品介绍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乱世。战国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人应当参透功名利禄、权势地位的作用力,打破其束缚,使精神活动臻至优游自在,无牵无挂的境界。四、读课文1.自读课文,纠正字音•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齐谐----------------------------()•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míngkūnyìxǐxiétuán2.倾听朗读,掌握节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朗读课文3.结合课下注释,读课文,初步疏通文意•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通假字:“冥”通“溟”,海。•“北冥”,庄子想象中的北方的大海,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应该在北方的不毛之地。下文的“南冥”指“南海”。•其:代词,它的。•鲲:大鱼之名。•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代词,鲲大:形作名,庞大的形体•3.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而:连词表顺承。•4.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之:的•译: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译: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译:鲲变化成鸟,它的名字叫鹏。•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古今异义:怒•垂:悬挂•之:的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愤怒,形容气势很盛。•译:大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6.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是:这,指示代词•海运:海水运动。古代有“六月海动”一说,海动必有大风,鹏鸟可借风力向南飞行。•徙:迁移•判断句:...者...也。“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移到南海去了。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7.《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书名•志:动词,记载•译:《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8.《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去以六月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以六月息去”。•击:拍打•扶摇:旋风•以:凭借抟:盘旋飞翔。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译:《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时,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9.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浮动奔腾如“野马”。•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生物: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以:用•息: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之:用来补充音节,无实意。•正色:真正的颜色•其:表示选择,是···还是···•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1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代词,大鹏。•是:这样•已矣:罢了•译: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梳理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冥”通“溟”,海。2.“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一词多义:以:古今异义:怒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大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气息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今:愤怒,形容气势很盛。词类活用(1)方位名词作状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2)形容词作名词志怪者也原意为,在文中意思为。方位名词,上面向上奇怪怪异的事物1.判断句:...者...也。“南冥者,天池也。”2.倒装句:“去以六月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以六月息去”。特殊句式重点实词•(1)其翼若垂天之云:悬挂•(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迁移/•是:这,指示代词•(3)《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动词•(4)水击三千里:拍打•(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旋风•(6)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气息,这里指风•(7)其正色邪?:真正的颜色•(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示选择•(9)亦若是则已矣:罢了重点句子翻译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边的云。2.《齐谐》者,志怪者也。-----《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当鹏迁往南海时,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4.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它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五、内容探究1.开头作者如何写鲲、鹏的?运用哪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上有何作用?--夸张、比喻。先夸张鲲鹏极大,后比喻大鹏奋起而飞,翅膀像悬天之云。神奇壮美,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2.写鲲鹏的目的地是“南冥”有什么作用?---与出发地“北冥”形成对比,表现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到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远大。3.为何要引述《齐谐》的记载?---对鲲鹏之事补充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4.大鹏如何高飞九万里的?---凭借六月的大风5.“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6.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生动传神,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7.“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运动必须依靠气息,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凭借”“依靠”,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野马”“尘埃”,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8.“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本句可译为“天色深蓝,这是它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意思是鹏鸟飞在天空看地面,和人们仰视天空看到的是一样的,都不能看到“正色”,人和大鹏对“正色”的认识,都“有所恃”,都受到距离的限制,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之境。9.以上这些事物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文中成语鹏程万里:形容前程远大。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上升。唐朝诗人李白的《上李邕》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诗句的意思是: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李邕【yōng】擅长诗文,当时文士很多都投在他的门下。从《上李邕》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李白的豪情壮志。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气势壮美第2层: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类比雾气尘埃:要靠气息相吹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依靠,都是没有绝对自由。六、主旨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现实意义作者在文中表明自己的观点:世间万物都是由所凭依的,是不自由的。就连宏大的鲲鹏也不例外,这就让我们意识到,自由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而人的精神,是应该绝对自由的,表达了作者对精神自由地追求。只有遵守法纪,懂得自律的人,才会有自由的空间和生活。七、艺术特色1.在想象中夸张2.在想象中对比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