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二学案2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点突破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对于本学案内容的要求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B”。“理解”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指的是文言文特殊句式。《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四种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此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与辨别的能力。学习和掌握这个考点,不是要求去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特殊句式与用法,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而是要根据语境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1.下面是常见文言句式类型图表,请补填相关内容。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前置2.下面表格中列举的是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类型,请补填相关内容。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类型常见用法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③④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⑤数词的活用数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⑵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⑶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⑷重为乡党所笑。(《报任安书》)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被动句定语后置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以及文言文的固定句式。㈠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以下几种表示法:考点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句式标志词解说例句判断句式“……者,……也”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者,……”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表判断的词语在动词谓语前的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使用否定判断,对否定判断这一点常常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很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但是,《察今》中“是吾剑之所从坠”这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这里的“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因为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理解的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㈡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有:句式常见标志例句被动句用介词“于”表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用“见”“见……于……”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为”“为……所……”表被动。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用“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动词本身表被动。戍卒叫,函谷举。(《过秦论》)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⑴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但《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相当于副词,有指代意义,指动作偏指一方,指代“我”。⑵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如“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诛”是动词本身表被动,如果不译成被动句式,句子意思就不通顺,不合原意。㈢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⑴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需要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未之有也。(《孟子》)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如:唯利是图⑷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比较以下两个句子: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中“三岁贯汝”是肯定句,“汝”作为代词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②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其形式有:⑴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如: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陈涉世家》)⑵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这里的“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⑶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⑷数量词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巧辨“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3技巧⑴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的定语才能后置。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之”表领属)⑵二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如:村中少年好事(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村中少年好事者(定语后置)村中少年之好事(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⑶三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解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骨之强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文采不表于后世。(《报任安书》)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⑶“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与其构成的介词短语后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㈣省略句式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在文言文中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⑴省略主语。有承前省、有呼应下文省、有对话省。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这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⑵省略谓语。谓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⑶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⑷省略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如: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鸿门宴》)赐之(以)彘肩。(《鸿门宴》)⑸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组合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可分为四类:陈述语气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所、以为、以……为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作疑问语气奈何、何如、如(奈)……何、得无……乎、孰与、孰若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吧(恐怕……吧)、跟……相比……感叹语气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怎么……这样啊反问语气无乃……乎、不亦……乎、得无……乎、何……为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为什么……呢B解析:ACD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句。B“于”动词,到。【例1】下列句子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解析:①⑨是省略句,②④是定语后置句,③⑤是省略句,⑥⑦⑩是判断句,⑧是宾语前置句。【例2】下列句子按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③欲呼张良与俱去④秦孝公据崤山之固,拥雍州之地⑤毋从俱死也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⑧沛公安在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A.①③⑤/②④⑧/⑥⑦/⑨⑩B.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⑩/⑧C.①⑨/②④⑧/⑥⑦⑩/③⑤D.①③⑤/②④/⑥⑦⑨/⑧⑩1.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⑵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⑶若属皆且为所虏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⑸臣诚恐见笑于大方之家⑹王之蔽,甚矣⑺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⑻古之人不余欺也⑼大王来何操⑽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㈠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②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④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考点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判断名词活用为动词5技巧⑴名词后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⑵几个名词连用,不构成并列或偏正关系,其中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⑶名词前如果有结构助词“所”,则一起组成“所字结构”,该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