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第六专题导言:推动生产力的根本因素是制度李约瑟之迷(1900-1995年)英国人,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文明?为什么中国现在不再领先于别个国家?李约瑟的回答:原因在于中国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最初非常适宜科学发展,但它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商人阶层的出现,无法将工匠的技艺和学者们的数学和逻辑推理结合起来。新制度经济学的回答:原因在于中国制度的缺失。中国未形成保护创新、调动人积极性的产权制度。缺乏一种发展现代科技所需的激励制度。中国古代领先世界是因为古代技术发明多少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现代社会科学发明发生变化,从经验型向实验型转变,就要靠激励与保护。一、西方经济学发展简史二、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一、西方经济学发展简史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古典经济学(1776---1870年):工场手工业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核心:如何增进国民财富主要理论:1、劳动价值论:产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2、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3、“看不见的手”理论政策:自由放任新古典经济学(1870---1930年):机器大生产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代表人物: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瓦尔拉斯核心: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主要理论:1、主观价值理论(财货在维持其生命和福利的重要性上所做的判断)2、价格理论(供求关系决定)方法: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政策:自由放任凯恩斯经济学(1930---1970年):经济危机代表人物: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核心:市场缺乏“自我修复能力”,国家应在经济生活中扮演重要作用。主要理论:有效需求原理;财政和货币政策方法:总量分析政策:政府干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1970---):经济“滞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美日欧三足鼎立。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货币学派(影响最大《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货币供应量变动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变动的根本原因。理性预期学派:政府预定的政策的效果会被合理预期所形成的对策所抵消。供给学派:主张增加供给,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新制度学派:制度分析制度经济学派之前的主流经济学都把制度作为假定因素,采用数学方法分析经济问题,而舍弃了更为重要的制度因素。所以,经济学取得了科学的外表形式,但终不免暴露出其理论的贫乏。科斯在获诺奖演讲时指出“主流经济理论把企业描绘成一个’黑箱‘,这是非常离普的。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资源是在企业内部使用,这些资源怎样使用依赖于行政性的决策,而不是直接依赖于市场的运作。结果,经济体系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组织。更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经济学家的兴趣在于价格制度,但他们忽略了市场中的更为具体的制度安排。所以我们拥有的是很不完整的理论。”二、制度经济学与中国改革老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老制度经济学派(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康芒斯、凡勃伦、米契尔内容:对古典经济学的静止的和先验的的固定模式研究进行激烈的批判。该理论认为,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正式和非正式冲突解决过程的结果,所以制度的变化受法律、产权和组织的影响(康芒斯)。技术对制度安排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社会惯例和既得利益会阻碍社会制度的变迁(凡勃伦)。老制度经济学:有制度无理论新制度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新旧制度经济学的区别:第一,旧制度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认为通过干预来改良。新制度经济学赞扬资本主义第二,旧制度经济学只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研究。新制度经济学对发展、发达国家制度都研究。第三,旧制度经济学颠覆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第四,旧制度经济学提倡干预。新制度经济学提倡市场自由。新制度经济学:有理论有制度,它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硬核“,即稳定性偏好、理性选择、市场均衡。代表人物:科斯、诺斯、张五常、哈耶克、德姆赛茨等研究对象:人、制度与经济活动的关系。认为应当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而实际的人是在现实制度给予的制度条件下活动。什么是制度?“制度乃是一个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更严格地说,制度是人为制定的限制,用以约束人类的互动行为”(诺斯)制度何以重要?第一,人类相互交往——信任——秩序——规则第二,制度比人品更重要。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著名案例分粥七个人小团队,每个人平等但都有自私自利的倾向。他们想通过制度来解决每天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产品无差异),但并没有称量用具(没有先进技术)。如何分?方法一:选一个人固定负责。(权利导致腐败)方法二:选一个德性高的人负责。(德治不可靠)方法三:一个人分粥一个人监督。(权力合谋)方法四: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效率降低)方法五:轮流分粥。(资源浪费,不能有效使用)方法六: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最后领粥。(最有效、公平)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产权与企业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一)交易成本理论(科斯)正是因为有了交易成本概念,制度经济学才称之为“新”。1937年《企业的性质》人类的经济活动:生产性活动和交易活动。交易成本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引起的费用。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议价成本、决策成本、违约成本等。交易成本是社会财富和稀缺资源的损耗。交易成本存在的原因:信息不完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地点专用性、物质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特殊资产专用性)当以上三个因素存在时,合同的签订和执行就很微妙,市场的交易对经济运行的约束力就失去作用,这时就需要依赖于私人部门的治理结构,即企业。这种持久性组织关系能降低交易成本。可见,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企业替代市场。企业在“内化”交易费用的同时产生额外成本,如管理成本。当管理成本的增加与交易成本的减少相等时,企业的边界趋于平衡。(例:大学的合并、扩招)不同制度下交易成本差异很大。发展中国家制度不透明,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易成本太高,阻碍通过分工和专业化来实现经济发展。产权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私有产权特点:排他、可让渡、可分割共有产权特点:不排他、不可让渡、不可分割科斯认为,私有产权具有较高效率。(二)产权理论与所有制改革科斯产权理论内容: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私有企业的产权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在利润激励上,私有企业比传统的国有企业强;清晰的产权可解决外部不经济。科斯定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明确界定产权,解决外部性与市场失败的问题,不需要政府干预,只需私人协议方式(市场机制)解决。产权的功能就是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科斯认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明确产权。只要产权界定清晰(无论界定给谁),并保证完全竞争,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便能得到充分保证。科斯最著名的案例1:火车驶过有树木和庄稼的士地时,机车排出的烟为经常引起周围的树木庄稼着火。这是外部性。案例2:1个工厂和5个居民户。工厂排放的烟灰污染居民户晒的衣物,每户损失75块钱,5户总共损失375块钱。除尘罩150元、除尘机每个50元。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都是以产权和制度为研究对象的,两种理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是,从整体上看,二者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的,运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概念和理论逻辑。马克思旨在揭示财产权和所有权的本质,因而是在生产关系的层面上研究产权,其对于历史上各种财产形式的考察和对于资本主义财产形式的研究,都在于揭示其生产关系的性质。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研究的视点落在了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效率上,旨在阐明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三)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劳动和技术而是制度,是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包括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它们的实施。它们界定了激励结构。在激励结构中产权制度是最重要的,而产权又是国家安排的。此外,制度的创新受着意识形态的影响的。所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包括三大基石:产权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合理的产权结构能创造有效率的市场(充分界定和行使产权)和推动技术进步(保护发明者的发明创造所得)。国家决定产权结构,所以国家对经济的变迁负有责任。他把国家理论定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他认为国家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若暴力能在公民之间进行平等分配,便产生契约型国家,若暴力在公民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则产生掠夺型国家。国家的兴衰是由国家在两个目的之间的博弈所致:一个是通过界定产权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一个是降低交易费用以使国家税收最大化,二者之间存在持久冲突。而制度的稳定和变迁需要意识形态(非正式制度),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能节省集体行动的组织成本和信息成本。意识形态(文化)对经济影响案例:一缸鱼一列国际列车上,有一位德国人、一位日本人、一位美国人、一位法国人。中途上来一位端着鱼缸的客人,缸中的鱼罕见。德国人:”您能告诉我这种鱼的名称、习性吗?“日本人:”这种鱼能不能在日本的气候人文条件下生存?”美国人:“你的鱼是不是从美国搞来的?因为只有美国才有这么奇特的鱼。”法国人:“你能不能把鱼卖给我?把它放到卧室,我的女朋友一定会喜欢”几年之后,德: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科学,开发了鱼的转基因品种。日:建立了养殖基地,占领全球市场。美:注册了专利,收取高额专利费和制定了行业标准控制别国。法:发展独特的艺术,吸引全世界旅游。制度变迁就是在三个基石基础之上,从均衡到不均衡,再到均衡的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正是这个历史过程推动了经济发展。制度变迁的方式:渐进性与激进性;诱致性与强制性;中国经济体制变迁:1978---1984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扩散1984---1992诱致性与强制性变迁(国企、价格、市场)1992—至今制度创新阶段中国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1)放权让利(78年---92年)原有的委托代理的风险一个是侵蚀委托人资产,一个是偷懒的机会主义行为。放权让利让收入与业绩挂钩,使偷懒成本内部化。但企业的绩效并未好转,因为代理人的“勤劳”用在侵占国有资产上了。国企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即要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要保证政府对该部分资产的所有和有效控制。2)转机建制(92年---95年)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即为股份制及有限责任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需要配套改革,如金融、财税、法律等。3)整体搞活(96年-----)破产兼并、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等。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