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孔子印象且看关于他的出生传奇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tiáo)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什么?天降的伟大的神再看历代对孔子的追封:汉代—“褒成宣尼公”,北魏—“文圣尼父”,隋朝—“先师尼父”,唐代—“文宣王”,明朝—“至圣先师”,清代—“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汉以来尊孔,主要是拿孔子当意识形态。)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围绕政治(政统),这是汉儒;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甚至——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93“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如何?曰不夷狄如也。”(《樊川文集》卷六《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只有孔子的教化中国人才成为中国人,是礼义之邦的人。中国人只有在孔子的教诲下才成为中国人,不受孔子之道的教诲,则虽身为中国人而实是小人夷狄禽兽。“夫子之道,不可须臾去也。不闻之,是无耳也;不见之,是无目也;不言之,是无口也;不学之、不思之,是无心、无精爽也,尚可以为人乎哉?”(李觏gòu:《李觏集·常语》)其实孔子只是人,一个凡人。“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①,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②,祷于尼丘得孔子③。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④。生而首上圩顶⑤,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⑥,姓孔氏。”1、家世孔子远祖弗父何为宋襄公之子,依礼法当为宋国嗣君,但其让位于弟弟,即后来的宋厉公,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内乱中为华督所杀,其子防叔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与颜征在成婚时已超过六十四岁。野合是什么意思?是感孕怀了神灵的种子?还是未经明媒正娶而非法同居?或是找个荒郊野外没人的低方行其好事?前人吵得不亦乐乎。“批林批孔”时,说是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少女所生,更是阶级论的产物。其实野合就是野合,它可能是由于年轻的颜徵在卑微的家庭地位所造成的无奈之举。生平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岂只是野合呀,还是“野生”呢!艰难的童年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颜征在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孔子庶兄,叔梁纥妾所生,身有残疾),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青壮年时期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主要官职:51—54岁,孔子仕鲁。主要是仕事鲁定公,历任中都宰、鲁司空、大司寇,公山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曾以鲁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语出《荀子·宥坐》,这是历史的一桩悬案)。周游列国时期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晚年时期5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历史上孔子的形象的前期变化: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董仲舒们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孔子也推崇圣人,但他说的圣人都是古圣先贤,不包括他自己,认为当时的许多政治家都是坏人。但他死后,子贡首倡先生为圣人,孟子、荀子跟着推崇,汉以来更有政府撑腰,孔子当然就越来越圣了。他不圣,后来的人怎么作圣?所以后来,颜回是复圣,,曾参是宗圣,子思是述圣,孟子是亚圣。再看“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典故: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①。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颡(sǎng)似尧②,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③,累累若丧家之狗④。”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⑤。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其实,孔子不是圣人,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中国上古时期的堂吉诃德。(所以,我们读他书,不要捧,也不要摔,要实事求是。)孔子的伟大就在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学者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见《先秦诸子选读》课本9页儒学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传统已经深深地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习性中,国人“习焉而不察”,“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或隐或显地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民族文化身份的确认:比如西方人的生命是通过基督教文化所体现的超越神圣信仰与价值来安顿的,穆斯林的生命是通过伊斯兰文化所体现的超越神圣信仰与价值来安顿的,而历史上中国人的生命是通过儒家文化所体现的超越神圣信仰与价值来安顿的。但是,百年来中国文化崩溃,中国人的生命不能通过儒家文化所体现的超越神圣信仰与价值来安顿。中国处在文化真空的状态。这种“文化真空”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的一句老话“礼崩乐坏,学绝道丧”,具体表现在中国人的个体生命上就是我常说的“十亿中国灵魂在飘荡”,中国人的心灵缺乏安顿,没有归宿;中国人的生命缺乏价值,没有意义。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以夷变夏”。这种状况我们从自己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感受到,比如,从服饰、饮食、节日、礼仪中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都穿西服夹克,开始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比薩饼,过西方的情人节、鬼节、圣诞节,婚丧嫁聘娶、吉凶军宾嘉等礼仪大都按西礼操办,中国儿童在幼儿园连母语都没有学好就用大量时间学习外语,这些都表明中国人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上日益西化。我们从中国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变文化首先从日常生活细节的改变开始,即古人说的“变文化自变衣冠变风俗始”,我们中国人现在已经在衣冠、风俗等生活细节上改变了自己,现在中国人除了汉语外还有什么是中国的呢?如果这一状况不改变,再过不了多久,恐怕语言也很难说是中国的了!台湾诗人余光中说:英文充其量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回望先哲走近先哲亲近先哲——何等的必要孔子思想及贡献影响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孔子因求仕得不到重用,乃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2、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太史公说:《诗经》里有这样的话:“仰望着那高耸的山峰啊,真让人向往!放眼那通天的大道啊,不禁也要迈步前行!”即使自己到达不了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然而心里却是向往着它!我读了孔子的书,想象他的为人也是这样的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33、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堪培拉时报》(1988年1月24日)报道说,从事等离子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论语》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2.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赵普文化不高,从贫贱之时就跟着赵匡胤混。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而赵普为相。赵匡胤就勉励赵普要多读书长见识。赵普当时已经四五十岁了,他还真认真去读。据说他把书藏在一个小箱子里,每天都读,读完依旧藏在箱子里,还不让人看,家里人都很奇怪。一段时间之后,赵普处理问题又快又好(政治能力显著提高)。赵普死以后,家里人打开他的箱子,一看,原来里面的书只有半部《论语》。《论语》的优点,就是它没有后人的虚伪。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嬉笑怒骂,毫不掩饰。老师骂学生,学生顶老师,都被记下来。如对仲由,说骂就骂,一点面子都不给。冉求,当季氏宰,帮季氏敛财,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他喜欢听话又和自己亲近的颜回,也喜欢少言寡语的闵损、冉雍等人,认为他们是道德先生。相反,宰予、端木赐擅长言语,仲由多嘴,他就认为不配做道德先生。我们学习《论语》,主要是探求其中人类的普遍真理。——于丹3.出自《论语》的成语•巧言令色•一言以蔽之•三十而立•温故而知新•既往不咎•一以贯之•见贤思齐•文质彬彬•三思而后行•是可忍,孰不可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举一反三孔子重要弟子介绍1.颜渊--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前521年—前481年),名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门弟子中,颜回最称高足,其品德与学业均翘居群首,是孔子多次赞许的弟子。在《论语》中有六处孔子赞扬颜渊的句子。这在孔门和《论语》中也只有颜回一人了。颜渊死时,孔子是悲恸欲绝。颜渊勤奋好学,不为生活艰苦所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尽管颜渊没有著述传世,但他以其习行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