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纪年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纪年法1、王公纪年——(我国最早的纪年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干支纪年——(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年一个甲子3、年号纪年——(西汉武帝建元起)《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4、年号干支兼用法——《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公元推干支方法一:分除余数法公元年÷10的余数减3,所得数字为天干数(遇0或负数则加10)公元年÷12的余数减3,所得数字为地支数(遇0或负数则加12)例1:1956年的干支纪年为?1956÷10的余数为6,6-3=3,第三位的天干为“丙”1956÷12的余数为0,0-3=-3,-3+12=9,第九位的地支为“申”答:1956年的干支纪年为“丙申”例2:1982年的干支纪年为?1982÷10的余数为2,2-3=—1,—1+10=9,第九位的天干为“壬”1982÷12的余数为2,2-3=-1,-1+12=11,第十一位的地支为“戌”答:1982年的干支纪年为“壬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纪年天干地支1911年辛亥年2009年己丑年2010年2017年庚寅年丁酉年纪月法:•1、数序纪月——《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2、地支纪月——•用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一一相配。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则十二月为建丑之月,依次类推。•3、干支纪月——至迟在汉代就已使用。即以每月固定的纪月地支配上天干。五年(60个月)为一周,周而复始。4、农历时节纪月法——农历各月还有月令别名,如下:•正月:端月,元月,寅月;•二月:花月,仲阳,杏月,仲春;•三月:桐月,佳月,季阳,桃月•四月:梅月,清和,麦月,孟夏;•五月:皋月,蒲月,榴月,仲夏;•六月:积月,荷月,伏月,季夏•七月:相月,瓜月,巧月,凉月,孟秋;•八月:壮月,桂月,观月,仲秋;•九月:玄月,菊月,剥月•十月:阳月,良月,坤月,孟冬;•十一月:德月,葭月,龙潜,仲冬;•十二月:腊月,涂月,季冬。纪日法•1、干支纪日法——•《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2、月相纪日法——•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fěi】,月中叫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3、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戊申晦”即“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纪时法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2、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天色计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dié】晡时【bū】日入——黄昏——人定——地支计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序数计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刻: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百刻制:每刻14.4分钟九十六刻制:每刻15分钟午时三刻问斩:大约中午11点45分问斩古代计时工具:圭表、漏刻、日晷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花朝: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清明前二日(或一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