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唯物论、认识论)⑴辨证唯物主义⑵历史唯物主义①辨证唯物论(4、5课)③唯物辨证法(7-10课)②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6课):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11、12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知识提要自然观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的含义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探究世界的本质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按规律办事运动是有规律的考纲考点考情分析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①自然界的物质性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①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①规律的概念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从考查内容上看,本课考查的重点主要有: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2.从考查形式上看,前五个考点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则各种题型均有考查。特别是通过对著名哲学家的观点、漫画和最新的科技成果事例的分析,考查哲学的基本观点。3.在能力考查上,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课基础知识掌握考点1:哲学的物质概念(1)理解:“物质”的内涵(含义、唯一特征、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特别注意】区别“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2)从哪些角度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高考2次考点2:哲学的运动概念(1)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高考2次【特别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的根本属性”各指什么(2)识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高考5次【特别注意】“运动”与“静止”的各自特征考点3:物质运动的规律(1)重点掌握:规律的相关知识高考11次(2)识记1个原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考点一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指物质的客观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认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提示:(1)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与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区别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是相对于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等。对于具体的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包括物质现象外,还包括精神和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东西不一定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联系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大概已有46亿年了现在地球处于中年约还有50亿年寿命!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星云收缩演化而成的。地球是在46亿年前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成的。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都是客观的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左右,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者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注意: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④世界统一于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注意】反对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____和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___的运动,___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物质关系理解强调误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理解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两者不能混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非唯一属性,此外物质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中,运动这一属性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静止区别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特征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联系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原理表述】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注意】错误倾向:反对割裂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统一性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易错提示1、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等都要承认绝对静止而否认运动的观点。2、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物“”方生方死“等都是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如乌鸦报丧)本质的不是现象的(如苹果落地)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如守株待兔)稳定的不是易变的(如价格波动)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规则定律区别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按照人们的需要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性质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则是主观的,人们可以制定它、废除它或者修改它定律是主观的,它是人们的认识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得出的一种认识联系①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它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②定律离不开规律,没有规律就没有定律,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规律与规则、定律的区别和联系(3)规律不等于规律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4)规律不等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规则是主观的,正确的规则是根据规律制定的.(5)规律的客观性,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虽人不能创造、消灭、改变规律;但可认识和利用规律。(6)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1)规律是一种(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但联系未必是规律。(2)哲学上讲的规律≠具体规律,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1、人可以利用规律,不能改变规律,只能改变规律发生的条件。2、规律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在规律上不能用发明、改变、修改、消灭、创造等词语在规律上可以用发现、认识、利用等词语3.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4.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5.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凡是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改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