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28考点2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1.耕作方式的演变(1)原始时期: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形成。(3)汉朝:铁犁牛耕在全国普及。2.耕作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普及;耦犁、一牛挽犁;出现曲柄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曲辕犁。作用:促进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国强民富。3.影响(1)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二、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1.战国时期,秦国蜀(四川)守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和郑国(关中陕西)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促进东汉前期经济恢复与发展。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3.经营方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生产模式: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农业的主要特色。5.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6.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考点24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古代中国的丝织业——(b)新石器时代纺织业萌芽(原料:麻、葛、丝),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商周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甲骨文中有祭祀蚕神的内容、“妇功”汉代品种多、技艺高(素纱衣、起绒锦);通过丝绸之路远销到地中海;“丝国”之称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当时的丝织工艺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元代黄道婆革新工艺,新式纺车,推广先进织造技术,推动纺织业发展,棉布成为主要衣料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二、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b)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1)商代:铸造工艺高,如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点分布广、生产规模大。(2)西周:青铜器是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2.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汉武帝时铁业官营制度。(2)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3)供风形式由自然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4)东汉初,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三、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b)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291.陶器:唐代时“唐三彩”风行一时。2.瓷器(1)唐代:制瓷业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浙江)的青瓷和邢窑(河北)的白瓷名闻天下。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2)唐宋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3)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被称为“瓷路”。重点解读唐代——“南青北白”邢州(河北邢台)越州(浙江绍兴)宋代——“五大名窑”定窑——今河北曲阳——白瓷汝窑——今河南宝丰——青蓝哥窑——今浙江龙泉——青色官窑——今河南开封——粉青钧窑——今河南禹州——紫色总结古代中国的三大手工业行业金属冶炼业商周青铜铸造;春秋冶炼生铁和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丝织棉纺业汉代获得“丝国”称号;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制瓷业东汉青瓷;北朝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出现青花瓷;明清时期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等考点25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一、“市”在历代的发展——(d)朝代概况秦汉商品买卖明码标价;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之中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与住宅区的“坊”分开;长安正式的“市”有九处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唐代①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②唐代“夜市”比较繁荣宋代①“市”,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分散于宅屋(坊)间,有的街道上形成比较繁华的商业街;原先不允许设“市”的城郊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东京的夜市直到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②“草市”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明清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二、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形成与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历代都推行。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巩固统治。4.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管理制度,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政治上)限制商人政治权力,堵仕途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30之路;(经济上)“重租税以困辱之”,发展官营工商业;(生活上)对其穿衣、建房、乘车方面都有歧视性规定。5.影响(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2)消极:这一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三、“海禁”政策及其影响——(c)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2.原因: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基础。3.表现(1)明朝建立“朝贡”贸易体制,禁阻民间出洋贸易。(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顺治帝)。乾隆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4.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考点26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b)(1)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直接和主要原因。②小农经济自身的落后性、脆弱性,抵挡不了先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2)表现:①标志: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洋纱洋布(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③商业和金融业变化,买办和买办化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上海。2.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b)(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途径: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种是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②洋务派的官办企业。(3)著名企业:①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上海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3.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c)(1)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资本输出)加剧的同时,商品输出继续增加。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3)著名企业家张謇、荣氏兄弟①张謇,晚清状元,“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的代表。②荣氏兄弟即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被称为“面粉大王”。(4)影响:①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②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发生。③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一股新的气息。4.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1)发展不平衡:①地区分布:集中于沿海地区,内地很少。②行业分布: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①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②自然经济(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3)发展艰难:受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31(4)先天不足,后天畸形。5.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工业的关系加试——(c)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6.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加试——(c)(1)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城市手工业。(2)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棉花、花生和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率有所提高。(3)中国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附庸。重点解读1.自然经济解体VS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解体:“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是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的重大标志,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是自然经济瓦解的催化剂。(2)经济结构变动:指由单一自然经济变为五种经济成分并存:A代表小农经济(自然经济),B代表洋务企业,C代表外商企业,D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E代表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其中洋务企业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考点27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阶段时间原因表现短暂春天(c)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年)(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3)群众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主要原因)(1)实业团体不断涌现。(2)海外投资增加。(3)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规模与速度空前。(4)纺织业(最大)、面粉业(第二)等轻工业发展快,重工业有一定发展,没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陷入困境(c)国民党统治后期(1945~1949年)(1)国民党发动内战,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2)恶性通货膨胀,滥发法币,使民族工业遭到打击。(3)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民族工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4)官僚资本的压迫。(5)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工商企业负担沉重,大量倒闭民族工业陷入困境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1“近代”从生产力角度理解,指使用“机器”进行生产。2“民族工业”强调“民族性”,指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而兴建的工厂制工业。3近代民族工业:由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制工业。重点解读1.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天道酬勤,君子以自强不息32考点28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1.路线方针: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2)改造形式①农业改造: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