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居民点的概念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人类的各种集居地,又称聚落。各种职能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集镇和村落都是居民点。从本质上说,各种居民点都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点,又是从事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场所。3、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阶级对立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城+市城市是由我国古代“城”和“市”两个概念结合而成。4、城的概念城:“城,廓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周围以城墙、扼守交通要冲,具有防卫意义的军事据点。文论:《周礼·地官》:“筑城以为君,造廓以守民”《管子·度地》:“城、廓、沟、池以为固”“内之为城,城外之为廓”《古今注》:“城者,所以自守也”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方侵略。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市:交易场所,人口集聚之地。5、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城市功能的合二为一,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6、周代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7、“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前堂后寝”8、周代的营国制度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早期城市规划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元大都及以后都城,有人称之为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9、周代的营国制度对后世影响:城市形态:只要地形条件许可,我国城市大都力求方正,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路网结构:方格网式的道路路网是我国城市的主要道路结构形式。城市中心和中轴线:我国的城市大都以宫廷和官衙为中心,崇尚择中论,并以中心区的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主中轴线。10、管仲的城市建设思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意义《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了起来,其影响极为深远。11、曹魏邺城规划特点(1)布局:宫城为主体,布局严谨,中轴线直达城门。东西干道分城市为两部分,官民不相参(2)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3)继承“择中立宫,左祖右社”的古制(4)坊里位于城南,以路分隔,规模相同(5)道路呈方格网状,城内集中设三处市场(6)城市与水系和园林有机结合12、曹魏邺城意义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其规划手法对于以后的都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就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到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13、曹魏邺城平面图14、唐长安城规划特点1.继承了前人对城市规划传统的改革成就,将对称布局的手法运用于城市总体布局及各城市功能要素的布局当中,强调秩序。2.城市功能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城市规划结构简洁明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正,有利于严格管理城市。3.隋唐长安城是平地上建新都,首先有规划和严密的组织计划,然后进行建设,表明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技术和科学水平是相当发达的。4.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和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威力。5.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每边开三门,一般门均有三个洞。皇城、宫城南面全是三门,明德门是五门洞,采用奇数。6.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的较主观。城市部分设施建设不够合理,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太少。日本的古都平京城、平安京,也完全模仿唐长安规划。清明上河图作者:北宋画家张择端15、宋代平江府图这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代表苏州,是研究宋代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16、从《平江图》看南方城市的特点《平江图》是宋代平江城的现状,同时反映了历史上城市的格局。它不同于古代北方城市平面那样的规则方正,这与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有关;而且平江没有严格的坊里制,而是不规则的街巷。这也说明在宋之前,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城市是并存的,各有着不同的特点。17、《平江图》的重要价值《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作品。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18、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元大都19、雅典卫城平面图20、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希波战争前,希腊的城市大多为自发形成。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均不规则,许多城市的外部空间以一系列“L”形空间叠合组成,造型变化多则。21、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撰于公元前32-22年间,分十卷,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也是全世界遗留至今的第一部最完整、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珍贵书籍。古罗马时期形成了系统的建筑理论体系。《建筑十书》内容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构图原理、西方古典建筑型制、建筑环境控制、建筑材料、市政设施、建筑师的培养等等。成为自文艺复兴以后三百多年建筑学上的基本教材。22、建筑十书的成就第一个成就: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第二个成就:它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第三个成就:维特鲁威相当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第四个成就:维特鲁威按照古希腊的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性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对建筑美的研究,始终联系着建筑物的性质,位置,环境,大小,观赏及实用,经济等等,注意根据各种情况而修正规则,并不教条式的死守规则。23、欧洲古代典型城市格局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4-16世纪)圣威尼斯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广场上有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组合。拿破仑大帝曾誉之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历经几个世纪才完成。圣马可广场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的运用,达到了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24、欧洲古代典型城市格局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14-16世纪)■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是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广场上有世界上最卓越的建筑群组合。拿破仑大帝曾誉之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历经几个世纪才完成。圣马可广场不同空间的互迭和视觉上的相似性和对比性的运用,达到了形体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高峰。田园城市理论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以霍华德“田园城市”为标志,出现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即“田园城市”。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25、《田园城市》的意义及影响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若干个田园城市(3.2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1英亩=0.405公顷)。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除耕地、牧场、果园、森林外,还包括农业学院、疗养院等。农业用地是保留的绿带,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在这6000英亩土地上,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霍华德提出,为减少城市的烟尘污染,必须以电为动力源,城市垃圾应用于农业。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使每户居民都能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霍华德于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宣传他的主张。1903年组织“田园城市有限公司”,筹措资金,在距伦敦56公里的地方购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思(Letchworth)。1920年又在距伦敦西北约36公里的韦林(Welwyn)开始建设第二座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建立引起社会的重视,欧洲各地纷纷效法;但多数只是袭取“田园城市”的名称,实质上是城郊的居住区。26、“带形城市”理论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在马德里出版的《进步》杂志上,发表了带形城市设想,使城市沿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轴线向前发展。马塔于1882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周围建设了一条4.8公里长的带形城市,后于1892年又在马德里周围设计一条有轨交通线路,联系两个原有城镇,构成一个长58公里的马蹄状的带形城市,1912年有居民2000人。带形城市的理论是: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最理想的方案是沿道路两边进行建设,城市宽度500米,城市长度无限。他认为带形城市可以横跨欧洲,从西班牙的加的斯延伸到俄国的彼得堡,总长度2880公里。如果从一个或若干个原有城市作多方延伸,可形成三角形网络系统。影响: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的影响。苏联进行过带形城市的探讨。20世纪40年代希尔勃赛玛等人提出的带形工业城市理论也是这个理论的发展。由现代建筑研究会的一组建筑师所制的著名的伦敦规划采取了这种形式。此外,作为这种形式的变种,战后华盛顿、巴黎的规划中都出现过,但在华盛顿与巴黎都证明,在面临私有经济者企图在指状或轴线式布局的中间空隙地带进行建设的情况下,这种规划是很难保持住的。27、工业城市19世纪末,法国建筑师garnier对工业城市规划结构进行了研究。1901年,提出“工业城市”规划方案,设想人口为35000人,其中对大工业发展引起的功能分区、城市组群都做了分析。功能分区: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28、有机疏散思想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为缓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