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春秋笔法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国语》《左传》《战国策》。•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史学的第二个高峰。这个时期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史书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到仅次于经的一大部类。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隋唐五代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史通》(刘知几),对唐以前的史学和史书发展做了系统的总结。•两宋时期是史学的第三个高峰,--《资治通鉴》。•元明时期史学没有大的发展,值得一提的史书只有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史学在清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史学的主要成就是史考和史论。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便阅读。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孔子所编,言辞隐晦,表述简约《公羊传》公羊高所著《谷梁传》谷梁赤所著强调“大义”“宗旨”,不重视历史史实的传记。《左传》介绍:《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的内容十分丰富,举凡天文、地理、氏族、制度、人物、军事、外交、经济、礼俗以及鬼神、灾祥、卜筮之事无不记载,史料价值非常高。《左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同时也是叙事文学的代表作。《左传》善于用简练精当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和记述事件,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长于描写战争,且极富变化;善于记言,无论是大臣的谏说还是外交辞令都描摹精当,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语言“简而要”,叙事“详而博”。《左传》是我国历史著作的典范,也是先秦重要的文学著作,对后代的叙事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春秋》叙事例说:•“长勺之仗”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左传》中有了《曹刿论战》。•课文一事,《春秋》就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晋灵公不君本文选自《左传·宣公二年》,题目是编者后加的。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尹,治也。”《论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不君:否定副词“不”修饰动词谓语,后面紧跟名词,所以“君”用为动词。灵:谥号。《逸周书·谥法》、郑樵《通志》均有记载,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用一些固定的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表扬: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批评: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戳无辜曰厉。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用两三字:赵孝成王。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二字:忠武侯(孔明),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文正公(范仲淹)。Ⅱ预习自测1、正音胹蹯寘畚溜衮阙鉏麑饮嗾獒箪橐戟弑诒érfánzhìběnliùgǔnquēChúníyìnsǒuáodāntuójǐshìyí•2、通假字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b.宣子田于首山田-c.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d.反不讨贼反-e.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f.寘诸畚寘-避畋境返缺置•3、词类活用a.晋灵公不君君:b.饮赵盾酒饮:c.提弥明死之死之:d.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e食之,舍其半:食:行君道。名作动。给……喝。使动用法。为之死。之:指赵盾。为动用法。使……免。使动用法。给……吃。使动用法。那么没有谁能够接着您去劝谏了。莫之继也即莫继之也。莫: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盾,等于说您。之在这里做继的宾语。b其我之谓矣大概是说得我吧。a谏而不入,莫之继也4、宾语前置句整体感知5、作者开篇写晋灵公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了晋灵公什么特点?作者首先从晋灵公的劣迹写起,表明晋灵公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作者开篇就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厚敛以雕墙”。第二件事:“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第三件事:“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这表现了他的贪婪;这表现了他的荒唐;这又表现出他的残暴。【补充】“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残暴刚愎。6、如何写士季、赵盾的上谏?灵公如何应对?作者运用了繁简对比的手法,用繁笔写的是士季进谏,,简笔写了赵盾的进谏。灵公先是假装没有看见,然后假装答应改正,之后派刺客去刺杀赵盾,之后还放狗咬赵盾。第一段疏通: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拿着经过朝堂。名词作动词行君道大量征税连词,表目的用来刻画,绘制(用弹丸)射通“避”,躲避连词,表顺承代行人煮,炖足、掌通称通“置”,放置兼词,之于蒲、草之类编成的器物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代词,代死尸人名,晋正卿,赵衰之字。下文“宣子”是他的谥号代这件事表顺承不译意动用法以……为患代这件事表转折却不被采纳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代词,指赵盾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三次向前走到通“霤”,屋檐下表顺承代词,代过错过错之处、错误叩头表顺承名词作动词犯错误却兼词,于是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什么《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没有谁开端少能够结束发语词像代词,这样(晋灵公的不君及士季的进谏)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士季说:“如果您的谏言没有被采纳,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有始有终,那么国家就稳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第二段疏通:可是晋灵公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讨厌,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这种时候还不忘记恭敬国君,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这两条当中占了一条,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第三段疏通: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第四段疏通:(晋灵公的谋杀及三武士的救助)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饿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问为什么,灵辄说:“我给别人当奴仆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后来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晋灵公的被杀及赵盾的受恶第五段疏通: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译文Ⅲ质疑探究7、你最欣赏哪个武士?鉏麑:提弥明:灵辄:勇猛善战讲究策略舍生取义知恩图报是非分明武功高强(这个杀手不太冷。鉏麑奉灵公之命来刺杀赵盾,但当他看到“盛服将朝”的赵盾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心理矛盾,最后他选择了自杀。)8、哪些事情正面塑造了赵盾“古之良大夫”的形象?1、骤谏灵公、谴责灵公2、盛服将朝3、善待灵辄4、归国主政、为法受恶5、尊重史官(心忧国事、直言敢谏)(恭敬忠诚)(仁而下士)(赤诚之心)(宽容大度)9、赵盾为何会背上“弑君”之罪名?•“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第一,他逃亡,却没有逃出国境。按照当时的礼法,臣下逃离了国境,君臣之义就断绝了,就可以不承担效忠君主的责任了。•第二。他回来后没有声讨赵穿。赵穿是赵盾的族人,晋灵公的女婿,按照礼法,赵穿杀死国君是大逆不道的行为,赵盾作为正卿,返回国都后应该立刻声讨赵穿,但据《左传》记载他没有。10、董狐书“赵盾弑其君”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良史直笔•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所谓“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讳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孔子认为赵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