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汉书·艺文志·六艺略·尚书》《尚书》:上古的文献汇编,内容多是关于上古史上的国家政治大事。包括典、谟、训、诰(口语)、誓、命六种体裁。有《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之分。•班固在《六艺略·略序》中说:“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易》《乐》《诗》《礼》《书》《春秋》仁义礼知信•《漢書‧藝文志》: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尚書古文經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師古曰:「孔安國書序云『凡五十九篇,為四十六卷。承詔作傳,引序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鄭玄敘贊云『後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經二十九卷。大、小夏侯二家。歐陽經(二)〔三〕十二卷。師古曰:「此二十九卷,伏生傳授者。」书已亡。此是今文。•傳四十一篇。此伏生《尚书大传》。已残。•歐陽章句三十一卷。书已亡。•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书已亡。大小夏侯:大指夏侯胜,小指夏侯建。•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书已亡。•歐陽說義二篇。书已亡。•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书已亡。•許商五行傳記一篇。•周書七十一篇。周史記。師古曰:「劉向云『周時誥誓號令也,蓋孔子所論百篇之餘也。』今之存者四十五篇矣。」书已残。•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石渠論。韋昭曰:「閣名也,於此論書。」书已亡。•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入劉向稽疑一篇。師古曰:「此凡言入者,謂七略之外班氏新入之也。其云出者與此同。」如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从刊》本,是以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杂以《今文尚书》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伪孔安国的《尚书传》。•易曰:「河出圖,雒出書,聖人則之。」師古曰:「上繫之辭也。」•《周易正义·系辞上》:“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疏]正义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者,谓天生蓍龟,圣人法则之以为卜筮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者,行四时生杀,赏以春夏,刑以秋冬,是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者,若璿玑玉衡,以齐七政,是圣人象之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者,如郑康成之义,则《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辅嗣之义,未知何从。•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背负“河图”,伏羲接受了它,依据此图创立了八卦;洛水中浮出神龟,背负“洛书”,大禹依据它创立了“洪范九畴”,圣人行事便以它为准则。•故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篹焉,孟康曰:「篹音撰。」上斷於堯,下訖(qì)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fán)書禁學,濟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於學官。•作意:作者之意。•断:截也。•《尚书》的历史渊源已经很久远了,到孔子进行整理的时候,上起堯、舜,下訖春秋時代的秦穆公,一共有百篇,于是为它作序,表明《尚书》里文献编撰者的用意。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等大量的先秦典籍,并禁止民间一切学术活动。只有伏生把《尚书》偷偷抱回了老家济南,将它们藏在壁中。待到汉朝建立时,伏生重新找回他的《尚书》,不幸地发现其中有几十篇亡失了,拼凑残简所得共是29篇,于是就以这些残简为教材在齐鲁之地教书。一直到孝宣帝时,才有歐陽氏和大、小夏侯氏为《尚书》作传,并建立起学官,让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为学官博士。今文尚书《尚书》成书•《尚书》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成书,涵蓋夏、商、周三代,時間上下斷限相當於2000B.C.~600B.C.。孔子诵读《尚书》,而且还用《尚书》作为教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后世将孔子作过整理并作为教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经典,称六经。从事壁藏•司马迁在《史记•六国表序》中曾不无感慨地说:“《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秦时焚书,儒生好古从事壁藏者不知凡几,(鲁国)淹中藏之,孔子古宅藏之,河内老屋亦藏之,河间献王(刘德)又从人得之。”•当初秦始皇焚书令下,许多读书人抱着简册就跑掉了。陈胜、吴广起事造反,鲁诸生就抱着礼器前去投靠,孔子的八世孙孔鲋(fù)还成了陈胜的博士。•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当时民间众多有心的读书人,使我们今天还是可以看到《诗》、《书》等大量的先秦典籍。《今文尚书》来源•汉初刘邦政权中多是些个小吏走卒、无赖流氓之徒,自然不将读书人放在眼里。刘邦本人就经常对读书人傲慢无礼,最终也不知道有没有真搞清楚“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其后文、景、武帝历朝大肆搜讨民间藏书,各种秦际遭禁的《诗》、《书》、百家语在民间大量出现。•伏生名胜,秦始皇焚书,伏生抱着简册回了老家,将它们藏在壁中。等战乱过去后,他找出了当初藏起来的简册,就在齐鲁之地教书。这样山东地方就有了好些讲《尚书》的学者。文帝时,找不到专门研究《尚书》的人。遍寻天下,听说济南伏生是秦的博士,专治《尚书》,已经年逾(yú)九十。古文尚书•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師古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於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云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鍾磬之音,於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師古曰:「壁中書多,以考見行世二十九篇之外,更得十六篇。」安國獻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師古曰:「召讀曰邵。」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餘,脫字數十。•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经。•尔雅:近正之意。•古今语:古语为方言,今语指汉语。•《古文尚书》,出自孔子老宅的墙壁里。武帝末年,鲁恭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宫殿,拆了孔子家的老宅。结果就在被毁的墙壁中发现了数十篇的古书,有《尚书》、《礼记》、《论语》、《孝经》,都是古字。恭王走进宅里,听到了鼓琴瑟鍾磬的声音,开始害怕了,就不再拆房子。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子孙,他就从壁中取出这些古书,与《今文尚书》校对了一下,发现多了16篇。于是孔安国把多出来的献给了皇帝。适逢宫廷里巫蛊之事,没被列于学官。刘向以古文经校讎比對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二十五字者,脱亦二十五字;简二十二字者,脱亦二十二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尚書》的價值•書者,古之號令,號令於衆,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尚书》,是古时候帝王的号令,对大众发出告示。如果告示没有经过文字确立下来,那么听闻施行的人就不会明白。古文遣词造句接近雅正,这是从古语方言和今语汉语的不同中看出来的。《尚書》的價值•“由於《尚書》的性質有極強的政治性,其內容又記述古代聖賢如堯、舜、文、武、周公等人的事蹟,因此它對後代帝王的統治或是一般士人的修身,發揮了指導或糾正的功能。”——《經學通論》•《尚書》既收集古代公文檔案及述古之篇,當然其最大的價值應在史學方面。以許大篇幅直接記載周初文﹑武﹑成﹑康之際種種大政謀議,讀之可以充分了解周初的真實歷史,君臣的擘畫經營,以及有關周優越的政教精神。《尚書》本是政治文獻,君臣謀謨訓誥之中,蘊含著深美的政治理論與政治思想,足以作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憑藉;尤其可貴者,這些聖君賢相,已能夠在素樸的天道觀與宗教觀的籠罩下,開展了中國式的人道主義,也就是道德至上的觀念。僅從史料觀點看,不免淺看了《尚書》的價值。自孔子以來,《尚書》成為儒家傳習誦讀的經典,學者譽為「政書」,蓋其中所述堯、舜、文、武、周公等等聖賢言語,足為後代帝王之法則典型,以及教育知識分子,旨在發揮「臻至治」的經世功能。——《認識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