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该部分主要关注选择、填空等题型,适当关注简答题、论述题第一节儿童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选择、填空)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个体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身高体重的增加,骨骼构造的变化,神经组织的变化等。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的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二)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选择、填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中国古代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英国的高尔顿认为人的能力受遗传决定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选择、填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选择、填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心理学家斯特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及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等。(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论述、选择、填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主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水平遵循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再到后习俗水平发展。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即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如低年级小学生倾向于机械记忆,直观形象记忆比词的逻辑记忆发展得快,而中学生意义记忆就得到迅速发展。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有的阶段发展快,有的阶段发展慢,例如,儿童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在这两个高峰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例如感知觉),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例如思维能力)。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必须抓住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如吴运铎、张海迪等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为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最后,表现为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根据人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的概念(选择、填空)遗传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也称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二)遗传的作用(简答)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③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④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二、环境及其作用(选择、填空、简答)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而且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人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人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孟母三迁”、狼孩“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环境对人的作用表现在:①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②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三、学校教育及其作用学校教育,从逻辑上讲也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自觉因素,是可控制的特殊因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简答)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原因是: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二)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简答)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四、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选择、填空)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第三节小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一、童年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选择、填空)(一)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童年期是生理发展相对稳定与平衡的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长都相当均匀。童年期的儿童骨骼增长较快,但骨化尚未完成,因此,小学生的骨骼富于弹性,但不坚硬,易弯曲变形。童年期儿童肌肉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糖和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而肌力较弱,容易疲劳,但恢复快。大肌肉、上肢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与下肢肌发育较迟。小学生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功能较弱。(二)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选择、填空)1、观察小学生在观察中常注意一些感兴趣的、新鲜的东西,而忽略主要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缺乏兴趣、缺乏系统性。随着年级的提高,其观察的目的性、顺序性、精确性、深刻性不断提高。2、注意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但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并占主导地位。(2)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逐步发展,而具体、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起重大作用。(3)注意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4)注意品质的不断提高。3、记忆儿童年龄越小,识记具体的知识、事件、人物、对象、事实要比识记定义、解释、描写等越容易,并且记得巩固些。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直观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较为发展,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并使记忆系统化。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向有意记忆占主导发展。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向意义记忆占主导发展。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记忆发展。4、思维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缺乏自觉性、灵活性。由于概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小学生在概念获得方面尚有困难,所谓抽象思维,就是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组成恰当的判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思维活动。因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存在一个“关键期”(约10-11岁)。5、情感由于学校不断向儿童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使得小学生情感的倾向性、深度、稳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常依靠教师的评价来衡量事物的好坏,而且小学生的理智感大多是和具体事物相联系的。(1)小学生的情感内容不断丰富。(2)小学生的情感逐步稳定、内化。(3)小学生情感的可控性不断加强。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感知以及对自己情绪、意志的自我意识。属于对自己感知方面的有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等,属于情感、情绪方面的有自爱、自尊、责任感和义务感等,属于意志方面的有自制、自我纪律、自我调节等。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相对较差,中年级开始逐步学会通过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教师与父母对儿童活动的及时评价以及言行的潜移默化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有重大作用。(三)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简答)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低年级小学生对学习的价值不甚了解,对学习和游戏也难以分得清楚。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习惯于新的生活制度,使儿童认识到学习是一次认真地工作,学习能知道很多有价值的东西。2、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对小学生而言,努力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教师对待小学生的方式以及对小学生学习情况的反应,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影响。分数带有教师的评价,所以,学生很快就了解到分数的作用,取得高分就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3、学习兴趣与习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形式感兴趣,而对学习内容和结果的兴趣相对较弱,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安排教学过程。同时,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学习的常规也缺乏足够的了解。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重视学习的结果。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常常和自己对成绩的满足感的体验联系在一起。这种满足感是伴随着教师的称赞、夸奖而增强的。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鼓励,这对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非常重要。二、小学教育的特殊任务(一)小学教育的总任务(选择、填空)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打下基础,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二)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论述)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老师应培养小学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