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第一节安全生产标准化•大纲要求:•根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开展企业安全现状评估,策划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达标方案。•安全生产标准化: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创造人的安全环境,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人-机-环达到最佳统一,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的目的。核心-人。一、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用PDCA动态循环的模式;通过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建立安全绩效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分为一、二、三级,一级为最高。二、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确定目标•企业根据自身安全生产实际,制定总体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所属基层单位和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的职能,制定安全生产指标和考核办法。•2.组织机构和职责。•企业应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应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3.安全投入保证•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专项用于安全生产,并建立安全费用台账。4.法律法规的执行与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度,明确主管部门,确定获取的渠道、方式,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5.教育培训。应做好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建立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企业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教育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6.生产设备设施管理•安全设备设施应遵守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生产设备设施变更应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履行变更程序,并对变更的全过程进行隐患控制。企业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各种安全设备设施,检维修前应制定方案。检维修方案应包含作业行为分析和控制措施。•企业应执行生产设备设施到货验收和报废管理制度。拆除的生产设备设施涉及到危险物品的,须制定危险物品处置方案和应急措施,并严格按规定组织实施。•7.作业安全•(1)生产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控制•企业应加强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活动实施作业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作业许可证应包含危害因素分析和安全措施等内容。•企业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2)作业行为管理对作业行为隐患、设备设施使用隐患、工艺技术隐患等进行分析,采取控制措施。•(3)安全警示标志•在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4)相关方管理•企业应执行承包商、供应商等相关方管理制度,建立合格相关方的名录和档案,对进入同一作业区的相关方进行统一安全管理。不得将项目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条件的相关方。企业和相关方的项目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5)变更•8.隐患排查和治理•前提: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发生变更或有新的公布,以及企业操作条件或工艺改变,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设,相关方进入、撤出或改变,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有新的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的,应及时组织隐患排查。•排查范围与方法企业隐患排查的范围应包括所有与生产经营相关的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活动。采用综合检查、专业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等方式进行隐患排查。•隐患治理(5E措施)•工程技术措施Engineering•管理措施Enforcement•教育措施Education•防护措施Entrench•应急措施Emergency•预测预警•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及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运用定量的安全生产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体现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的预警指数系统。9.重大危险源监控•对本单位的危险设施或场所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评估。•登记建档与备案。•企业应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与管理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技术措施。10.职业健康•(1)职业健康管理•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进行检测,并设置标识牌予以告知,并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设置报警装置,制定应急预案,配置现场急救用品、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各种防护器具应定点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并有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校验和维护。•企业应对现场急救用品、设备和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检维修,定期检测其性能,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2)职业危害告知和警示•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按要求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3)职业危害申报•企业应按规定,及时、如实向当地主管部门申报生产过程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依法接受其监督。•11.应急救援•(1)应急机构和队伍•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无需建立队伍时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2)应急预案•报当地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有关应急协作单位。应急预案应定期评审,并修订和完善。•(3)应急设施、装备、物资•(4)应急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改进应急管理工作。•(5)事故救援•12.事故管理•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及时向上级单位、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必要时向相关单位和人员通报。•企业发生事故后,应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或配合上级部门的事故调查。•事故调查应查明事故发生的时间、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等。•事故调查组应根据有关证据、资料,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和事故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建议,编制事故调查报告。•13.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1)绩效评定•企业应每年至少一次对本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绩效评定工作全面负责。评定工作应形成正式文件,并将结果向所有部门、所属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作为年度考评的重要依据。企业发生死亡事故后应重新进行评定。•(2)持续改进•企业应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评定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第二节安全文化•大纲要求:•根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评价的相关标准,评估企业安全文化现状,协助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和计划。•一、安全文化的起源•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国际上第一次提出安全文化。1991年INSAG报告《安全文化》的面世标志着安全文化正式在世界各国传播和实践。•二、安全文化的定义与内涵•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英国安全健康委员会)•表层企业安全文化、中层企业安全文化和深层企业安全文化等三个层次。•被企业组织的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200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企业安全文化是其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又为全体职工认可遵循并不断创新的观念、行为、环境和物态条件的总和(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文化是人们活动的产物,有活动,就有文化形成。在企业中,安全文化并不存在有无之分,而只有优劣之分。安全文化的本质是安全人化。安全文化体现了安全生产以人为本的理念•三、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和同化功能•四、安全文化建设要素:•安全承诺;行为规范与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信息传播与沟通;自主学习与改进;安全事务参与;审核与评估。•五、安全文化建设的操作步骤:•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培训骨干、宣传教育、努力实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将其理念深入员工心目中,落实到行动上,需紧紧围绕“安全-健康-文明-环保”理念,通过采取管理控制,精神激励,环境感召、心理调适和习惯培养等方法,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丰富其内涵。•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一)评价指标•(二)减分指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违章记录•(三)评价程序•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和实施机构•2.制定评价实施方案•3.下达《评价通知》•4.调研、收集与核实基础资料•5.数据统计分析•6.撰写报告•7.反馈企业征求意见•8.提交报告•9.评价工作总结讨论•企业文化•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评价•安全评价第三节重大危险源•大纲要求:•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建档和备案,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控制和管理,编制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重大危险源基础知识•(一)定义•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2004)42.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标准,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A)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A.500mB.400mC.600mD.550m•(2007)36.《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B)临界量的单元。•A.种类等于B.数量等于或超过C.种类等于或超过D.数量等于•(2008)4.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8218-2000),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是(D)。A.物质的物理特性B.物质的比重及数量C.物质的密度及数量D.物质的危险特性及数量(二)我国关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要求•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规定:“除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外,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1.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2.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P51•2《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剧毒化学品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当地公安部门和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危险化学品登记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管理部门制定。”•4《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三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