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民俗与民俗学概况一、民俗与民俗学㈠民俗(Folklore),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⑴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2.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3.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4.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⑵民俗的分类①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②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③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④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㈡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⑴民俗学(Folkloristics),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⑵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1.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2.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3.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4.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5.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6.民俗学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及其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系⑶民俗学的内容:1.民俗学原理2.民俗史3.民俗志4.民俗学史5.民俗学方法论6.资料学⑷民俗学的任务和价值:①民俗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经济民俗学、社会民俗学、语言民俗学、宗教民俗学。②民俗学的任务:是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③民俗学的实用价值:1.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激励广大人民热爱本土的情感。2.可以指导和辅助我们改造现实社会生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俗传统。3.开发民俗旅游活动等实用价值。二、民俗的基本特征㈠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㈡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㈢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民俗文化的扩布过程:1.采借者对被采借者民俗做出价值判断,然后与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文化比较、选择;2.在比较基础上,决定对新民俗做出取舍选择;3.如决定采用,对采纳的文化根据需要进行改造,将其置入原有传统,进行有效扩布㈣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㈤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㈥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三、民俗的社会功能㈠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㈡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㈢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㈣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第二部分民俗各类㈠物质生产民俗①定义: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②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⑴农业民俗是伴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它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它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①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②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③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④农业禁忌、祭祀习俗⑤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⑥农业生产过程习俗⑦农业娱乐风习俗⑵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①狩猎、游牧业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是产生同类民俗的自然因素。②狩猎、游牧的禁忌、祭祀习俗。③狩猎、畜牧生产过程的民俗。④渔业生产的生态环境特征。⑤渔业海上占验习俗。⑥渔业生产操作习俗。⑦渔业禁忌及祭祀习俗。⑶工匠民俗①工匠的技艺传承、工匠的行业习俗②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师承关系的系谱性、技术传授的封锁性、生产活动的神秘性⑷商业与交通民俗①各类商业(集市、行商、坐商)及其民俗特点②交通运输及其民俗特点:传统的交通设施、运输工具与传统交通运输业的民俗特点㈡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⑴饮食民俗①日常食俗:主食、副食、菜系、食物制作、特色、食制②节日食俗:不同节日、不同民族③祭祀食俗:民族差异④待客食俗⑤特殊食俗⑵服饰民俗①服饰的产生和发展A.民间服饰的种类:1、衣着(衣、裙)2、附加的装饰物(项圈、钗、梳)3、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发式、画眉、文身)4、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腰刀、挎包、香囊)B.服饰变化的阶段:1、最初阶段,以蔽体,防寒御暑为目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差异小;2、第二阶段,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4、第四阶段: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②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服饰的构成要素:1、质:是指服装原料的性质;2、形:是指服装的样式;3、色:是指服装的色彩;4、饰:是指佩带的饰物;5、画:花纹图案。③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⑶居住建筑民俗①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②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⒈四合院⒉干栏式建筑⒊风水⒋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a.聚族而局b.房屋式样大体相同c.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民房低于官府d.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中随处可见㈢社会组织民俗⑴社会组织民俗的分类描述①从组织行为来看:1.组织的角色民俗2.组织观念民俗3.组织活动民俗(民俗事件)。②从组织程序来看:1.确定组织的民俗2.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3.关于组织的活动程序的民俗4.辞别组织成员的民俗和改变组织的民俗。③从组织的功能要素看:1.关于组织目标的民俗2.关于组织成员的民俗3.关于组织整合的民俗4.关于组织活动条件的民俗。⑵宗族组织民俗①宗族组织的要素:有血缘关系的丁口、显示这种血缘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资助之一组织及其活动的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②有关宗族组织结构的民俗1、分家,2、立族,3、入族,4、合谱,⑶社团和社区组织民俗①行会②民间秘密宗教组织③民间秘密结社④社区组织㈣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⑴岁时节日的由来①节期的选择②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⑵岁时节日的发展的作用因素节日风俗的产生1、神话传说的嵌入,如七夕,中秋;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如元宵(汉武帝);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如端午节;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如佛诞日,中元节(七月半)⑶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①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②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③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㈤人生仪礼⑴人生仪礼的性质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规范和阶段性标志。人生仪礼与社会组织、信仰、生产与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织,集中体现了在不同社会和民俗文化类型中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①通过仪礼(范·热纳【法】人生仪礼具有共同的意义,即可以使人实现从一种社会状况向另一种社会状况的转变。向人们展示“脱离仪式”“转变仪式”“合入仪式”三个阶段。)②“阈限”理论(维克多·特纳【英】身分转换的第二阶段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受礼者进入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时空,它处于中间状态。在这个阈限期孕含着创新的象征意义。)⑵诞生仪礼①求子仪式:a.向神灵祈子;b.由旁人送子;c.性器官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②孕期习俗:a.孕妇禁忌b.孕期馈送c.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a.洗三b.满月c.周岁⑶成年仪礼——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仪礼(冠礼、笄礼)①成年仪礼的习俗表现A.与婚礼相结合的成年礼(相对而言,在婚礼过程中的女子成年礼更为普遍地存在。)B.与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的成年礼(广东“出花园”、过“大生日”和“开锁”。)C.相对独立的成年礼(上海松江县“庆号”仪式,即为拥有成人资格的名字而庆贺。)②成年仪礼的规范与特征1.行成年礼的年龄规定;2.成年仪礼的性别区分;3.成年仪礼中的考验;4.成熟标志③成年仪礼发生变化的原因:农业社会组织形式的制约;对教养过程的日渐重视⑷婚姻仪礼①婚姻形态:一般形态(一夫一妻);特殊形态(抢婚、童养媳、指腹婚、冥婚、入赘婚、转房婚、典妻、表亲婚)②结婚仪礼程式:1.相亲、定婚阶段:媒、帖、聘的含义2.迎娶阶段:祈求吉祥、多生贵子的祝愿3.婚礼后,姻亲关系的认可⑸丧葬仪礼①死——人生旅途的转换1.初终2.设床3.沐浴、更衣4.报丧5.大殓6.选择墓地及落葬日②葬——灵魂不灭的幻想1.让死者回归大自然(土葬水葬天葬树葬)2.保存尸体,以求灵魂不死(墓葬塔葬悬棺葬)3.弃其朽肉,让灵魂脱离尸体而再生(火葬瓮葬)㈥民俗信仰,又称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⑴民俗信仰的对象①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