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8个虚词用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8个虚词的用法归纳”而”字的用法(一)作连词1.表示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①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②朝济而夕设版焉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谓,译为“如果”“假使”。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③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3.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或不译。①墙往往而是。②文武并用,垂拱而治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朝而往,暮而归4.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①根拳而土易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蟹六跪而二螯④侣鱼虾而友麋鹿5.表承接关系,相当于“接着”、“就”或不译。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觉而起,起而归。④去今之墓而葬焉。⑤旦暮吏来而呼曰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或不译。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7、表因果关系,译为“因而”。①赂秦而力亏。②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8.表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9、作第二人称代词,通“尔”,你,你的。①而翁归。②而母立于兹。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10、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11、通“能”或“耐”。能够;才能。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12、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②不抑耗其实而已也(1)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语气。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昔人云:将以有为也。(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为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谁得而族灭也?(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6)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7)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8)【……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9)【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如:岂独伶人也哉!(10)作副词,表同样情况。如:余泣,妪也泣。(11)【也欤】表疑问,相当“么”。其可怪也欤?者一、作助词(1)用在时间名词后,表示停顿A、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B、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3)用于主语后,表停顿,引出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4)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A、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A、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客何为者?(6)用在数词后,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此数者用兵之患也。//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8)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如《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9)“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强调了肯定的语气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则一、用作连词,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B、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C、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D、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E、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F、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2)表示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A、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欲速则不达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3)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三、语气词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四。名词。榜样、规则等。如以身作则五、动词。(1)做、作。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2)划分等级。咸则三壤,成赋中邦。(3)仿效,效法。如:则先烈之言行何①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1.徐公何能及君也2.何可胜道也哉?3.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4.众人皆醉,何不餔起糟而啜其醴?②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这样”;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开国何茫然③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哪里”“什么”.1.豫州今欲何至?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⑤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什么””哪”;1.何人能忘情耶?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⑥动词,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⑦何如,固定结构,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奈何(为什么)、若何(怎么办)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⑧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⑨何乃1.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2.何况。《史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3.何故,为什么。《汉纪·高后纪》:“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若1.作动词(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如: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2)如同,像.例:天涯若比邻。(3)同,相当.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4)及,到.病未若死。——《国语》(5)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例:以为莫己若者2.作代词(1)表近指,相当于“如此、这个、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若人(这个人);若时(此时);若辈(这些人)(2)表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能)(3)表第二人称.相当于“你、你的、你们”。若入前为寿。//吾儿,久不见若影(4)这么;那么。同“偌”。如:老太太若大年纪。(5)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3.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假如、如果”。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表选择,相当于“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若夫、若乃(像那、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另起一事)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4、作助词1、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③.微斯人,吾谁与归2.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③六国与秦皆诸侯(三)语气助词,通”欤”.子非三闾大夫与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的词性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2、与其妾讪其良人。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4、相如闻,不肯与会。注意:“与”是连词还是介词,一看前后是否并列关系,能否互换位置而基本意思不变,且在句中作同一句子成分;二看“与”前面是否出现或可否加入状语等其他成分;三看介词“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1是连词,其余是介词(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②则与一生彘2.结交,亲附。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赞同。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②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4、等待。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5、参加。蹇叔之子与师【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凭……身份。)③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③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汝殁以六月二日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②洎牧以谗诛③仆以口语遭此祸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李广传》率领、带领〉)(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中丞匿于溷藩以免②樊哙侧其盾以撞。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③则修文德以来之④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前三个表目的,”来””用来”,最后一个表结果,”以致”)4.表假设关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表假设,如果)5.表修饰关系,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6、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④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补充:“以”译为“因为”,如何断定是介词还是连词?1、“因为情况比较复杂,大家的意见很难取得一致。”2、“因为种种原因,大家的意见没能取得一致。”以上两句中的“因为”一词,1句是连词,2句是介词。做连词后面跟句子,“情况比较复杂”--“情况是复杂的”--主语+系表结构,一个完整的句子。做介词时后面接的是名词或者名词短语,“种种原因”,名词短语,作状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则思无以怒而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