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肖洛霍夫背景介绍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动用了190个师的兵力、近5000架飞机和3410辆坦克,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妄想在三个月内征服苏联。苏联人民奋起自卫,反对法西斯德国的伟大卫国战争开始了。斯大林在1946年说,卫国战争中苏联损失700万人。此后不久,苏联官方又宣布损失1500万人。赫鲁晓夫公布的数字为2000万人。1990年公布的损失军民总数为2700万——2800万人。《一个人的遭遇》发表于1956年,当时战争结束已经11年,肖洛霍夫本人也曾参加了四年的卫国战争,经历了九死一生,母亲被敌机炸死。战争结束时,肖洛霍夫遇见过一位家破人亡的军人,根据他讲述的不幸遭遇,构思成了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本文是小说的部分节选。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和。其中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品文《考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苏联《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静静的顿河》字音字形着想梗概如鲠在喉哽咽邂逅狼吞虎咽勋章嗜好狙击手耽搁胡诌一撮盐绞痛吝啬小雏儿zhúogěnggàigěnggěngyèxièhòuyànxūnshìjūdānzhōucuōjiǎolìnsèchú1、《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指的是谁?2、这个人都遭遇了哪些事情?主人公:索科洛夫熟悉课文前情梗概: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国内大饥荒(1922年)父母去世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成功逃亡。……正文部分:成功逃亡妻女炸死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凡尼亚出车祸兴奋激动重燃希望穿心的悲痛心似断裂一个人的遭遇:悲愁的心(三大波折,六次起伏)轻松光明去卡沙里人物形象分析:通过这一些经历,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一)索科洛夫的形象:他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论,甚至也没有轰轰列烈的事迹,他只是一个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他身上有三种朴素无华而又珍贵无比的东西:坚毅、尊严与温情。·首先,从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上进行分析揣摩索科洛夫的形象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最能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揭示人物内心世界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3、细节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对人物肖像、行动、语言、服饰、神情变化以及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以上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用到,而是有所侧重。提示: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及其作用”索科洛夫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妻女被炸死儿子牺牲逃出集中营“激动极了”“眼前一片漆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下来;穿心的刺痛”“倒在床上,躺了一会儿,才把信念完”“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摇摇晃晃,勉强站住脚跟;没有哭,眼泪干枯了”受尽了肉体的折磨内心极度痛苦,精神受到严重摧残“习惯头缩在肩膀里·其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善良追求幸福的生活结论:A.凡尼亚是个孤儿,父母都死于战火;而我所有的亲人都被战争夺去了生命。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B.凡尼亚是索科洛夫后半生的精神慰藉,是他重新生活的希望。2、索科洛夫为什么要“骗”凡尼亚?用善意的谎言“骗”凡尼亚,索科洛夫这样做是出于同情和爱,出于对家庭生活的向往。1、索科洛夫为什么会收养凡尼亚?·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所谓“典型人物”,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而又能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阶层某些共同本质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所生活的、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它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1、索科洛夫所经历的遭遇是在什么样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的?2、本文的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是否仅仅真的就是索科洛夫一个人的遭遇呢?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索科洛夫具有怎样的品质?结论:勇敢、刚强,有着坚韧的信念,不屈不挠的意志,是千万俄罗斯人的代表思考索科洛夫的身份、地位如何?索科洛夫的口述就像平日说话般,没有华丽夸张的词汇,语气近乎平淡。从他的口述中,你觉得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第四、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气质等方面揣摩退伍军人普通的俄罗斯人朴实忠厚结论:概括索科洛夫的形象索科洛夫是一名普通的俄罗斯退伍军人,他忠厚朴实,受尽摧残却心地善良,历尽磨难而坚忍不拔,执着地追求生活的幸福。他是千千万万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俄罗斯人的写照。索科洛夫的形象:人物形象分析:(二)凡尼亚:“爸爸在前线牺牲,妈妈炸死在车里”“从哪里来?不知道,不记得”他因为战争也变得失去父母,无依无靠。——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又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1、思考:凡尼亚是个什么人?他的遭遇怎样?(孤儿)外貌穿着:脏——眼睛如雨后黑夜的星星动作神态:活泼——已经学会叹气语言内容:年幼丧失亲人——包含孩子的纯真1.读文章“第四天”到“我要领他当儿子”。思考:我为什么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在也不分开了,我要认他当儿子”?因为凡尼亚失去了爸爸妈妈(战争夺去了爸爸妈妈的生命),生活无依无靠。给什么,吃什么。走到哪儿,睡到哪儿。思考:索科洛夫为什么和凡尼亚走到了一起?2.“我”收留凡尼亚仅仅是出于慈悲同情么?就只是对这个孤儿的可怜么?读30页到32页,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句子。•眼前一黑,心缩成一团•眼泪在心里干枯,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穿心的悲痛3.我和凡尼亚这时最需要什么?亲人安宁爱凡尼亚孤儿的遭遇使得索科洛夫想到了自己,也是因为战争变成了孤家寡人,唤起了索科洛夫对这个孩子的同情和爱心,也唤起了他自己对亲情的渴望,所以收养了这个孩子。4.读父子俩相认的动人一幕,看他们都有哪些表现?表达了什么心情?①我的心立刻变得轻松和光明多了。②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我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③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④我也全身打战,两手发抖。“压”在心口上我——为又得到儿子而激动、喜悦。凡尼亚——他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5.读剩余的文字,思考:“我”从儿子凡尼亚那里得到了什么?凡尼亚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我”:•安宁的睡去了,心里快乐极了。(快乐)•没有他觉得寂寞,有了他人就轻松了。(充实)•牛奶,鸡蛋,热菜(生活)凡尼亚:勾住我的脖子贴在我那没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依靠吃饭狼吞虎咽有牛奶热菜有裤子衬衫温饱他们都得到了爱,只有爱才能重建真正的家园。课文主题思想分析:1、思考: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这“一个人”是苏联的全体,索科洛夫是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中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一个人其实是整个民族,一个人的遭遇是整个民族的遭遇。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个普通军人,但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据说,经过四年的残酷战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这是一幅多么悲惨的景象!据说,苏联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数达到两千七百万。当然,这个数字是否绝对正确也很难说,但肯定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篇小说通过小说的主题:一个人—索科洛夫揭露了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坚强战争给人的生活、心灵造成的巨大的创伤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补充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补充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14年8月——1918年11月):军人857万人;平民83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39年9月——1945年8月):军人1704万人;平民2453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动用军事力量2200万人;伤亡约3000万人(一半以上为平民)。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30万人。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战士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70万人。1100万人死于集中营青年被法西斯枪杀纳粹德国贝尔森集中营日军轰炸后的上海火车南站文章写作的主题:通过写一个极其普通的从卫国战争中挺过来的苏联战士的不幸遭遇,真实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普通人带来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作者反战的思想。结尾的艺术“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为什么要转过脸去?悲悯的心情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保持一颗童心。作者心愿的抒发: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战火……细节描写: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明确:遭遇了许多苦难,战争带来的创伤使他欲哭无泪。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明确:身世相同;同情孩子;再次找回做父亲的幸福;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战争给人心灵带来的是巨大的难以愈合的创伤。《一个人的遭遇》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美军对巴格达进行了新一轮轰炸请把我埋浅一些二战时期,在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身边。人们知道,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他们就骗小女孩说,你的妈妈去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她的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他们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忍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半空中。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