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题目解说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注音、释义遥岑远目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小而高的山cénzānjìkuàiqiànwèn把鱼、肉切细请擦拭簪子、发髻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长(楚)天秋(江)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释句:举目远眺层层叠叠的远山,有的像美人头上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的发髻,引起人无限的忧愁和愤恨。远(小而高)山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断鸿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显得空寂苍凉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失群的孤雁,比喻词人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江、天远山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浩渺壮阔气势雄浑苍茫悲凉愁恨抑郁孤独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思考“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上片:景色:江天、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思考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想家乡味美的鲈鱼,就弃官回乡。表明:一、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二、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1)【休说】尽西风,季鹰归未?此典指只知谋求私利而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三国时许汜[sì]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三国志·陈登传》(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国事飘摇,杀敌报国的壮志却难以实现,时光流逝,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从“休说”“怕应羞见”可以看出辛弃疾对张翰和许汜是不赞同的,辛弃疾希望去收复失地,抗击金兵,洗雪国耻。在前两个典故中,辛弃疾是怎样的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不学、不愿刘备:雄才大略赞赏,志在为国为民,控诉当朝桓温:叹时光流逝心忧国事,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知音难觅孤寂苦闷反例正例用典用典抒怀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释句:请求什么人换来知心人,擦一擦不能收复中原的英雄的泪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思考上片所写景物,是作者登临时即目所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收复失地的壮志、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知音难觅的痛苦。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二)用典两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寓情于景对比赏读,感受豪放词风•比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这首词,想一想,这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有哪些相同点?•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首《破阵子》,是一曲壮歌,也是一曲悲歌,是辛弃疾对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是对国家统一的拳拳之心,是对朝廷重用自己的殷切期望,又是对朝廷的极其不满和对自己的痛心谩骂。沙场秋点兵,不过是梦一场是辛弃疾梦到了沙场,还是沙场梦到了辛弃疾?是醉了分不清真实与虚幻,还是醒着仍然真幻难分辨?生不逢时的英雄是寂寞的英雄,作为一名“南归”将领,他的仕途几起几落辗转于战场和官场,爱国的意念浸透着一身。“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夙愿却最终没能实现。但这种爱国精神将会被永久地载入史册。•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的词就像一把出了匣的长剑,时而锋利,时而豪放,时而慷慨纵横。“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辛酸感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超凡脱俗;“铁马解鞍,任它游走南山坡,劳心且放青山绿水间”的悠然阔朗。“他年再遇刘使君,愿为白袍虎将讨逆贼”,使得多少血性男儿热泪滚滚,已是满头白发的稼轩公凝视着积满灰尘的战甲金枪,邀想着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征战岁月,深情感怀,憧憬着有生之年能再遇到像蜀主刘备那样的贤君,愿作白袍虎将的赵子龙追随旧主讨伐篡汉逆贼曹氏。•辛弃疾一生的时间耗在了统一祖国的事业上,然而支离破碎的南宋王朝已无法改变历史的必然。苟且偷安之时,半壁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多少仁人志士企图力挽狂澜,都以失败告终。辛弃疾在建康下水门城上赏心亭所作的《水龙吟》一词,最后几句这样写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国势危机的忧虑,在这几句中表露无遗。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以“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写词,发抒于心,倾注于纸,握一支如椽之笔,蘸满腔似潮之血,将剑胆铸成诗魂,把原本风流的一代词史,涂抹得慷慨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