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我国旅游经济的低碳发展之路摘要:低碳经济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大力发展,低碳旅游应运而生,它要求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充分体现节能、减排,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发展策略,是需要我国政府、旅游资源地、旅游企业、社区以及旅游者一起努力,共同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旅游发展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以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哥本哈根会议让全世界更多关注“低碳”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可持续的低碳和绿色经济,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中国企业也需要积极研发低碳技术,从中寻求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投资,促进绿色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包括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低碳农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而旅游经济主要是发展低碳消费经济。二、低碳旅游的含义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还对旅游者以及旅游的全过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它要求通过旅游要素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与降低污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节约社会的建设。[1]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2]三、低碳经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低碳环保的希望全部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旅游要素当中。(一)低碳饮食:人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人们的饮食活动中,每天消耗着大量的“碳”,“民以食为天”,这本无可厚非;我们讲究“低碳饮食”,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餐饮活动中惊人的浪费行为。2001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杨宝奎,在一份提案中披露,我国一年中存在着1000亿元的餐饮浪费。在全社会饮食状况大为改善的同时,也产生了餐饮巨大浪费的社会问题。[3]巨大的饮食浪费,必然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浪费。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低碳饮食的角度出发,制止各种因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的消费方式所造成的巨大铺张浪费现象。(二)低碳建筑,低碳经济是“生态文明”、“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通道。旅游活动是人们希望远离都市的喧嚣,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活动,所以旅游建筑,也应体现原生态、纯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如根据不同的旅游地环境,搭建一些蒙古包、石屋、木屋等,不一定都是电器齐全、装修豪华的星级宾馆。绿色旅馆要节约能源,不提供牙刷、牙膏、拖鞋等一次性物品。建筑物的采暖、照明、洗浴等,可充分考虑太阳能的利用,推广太阳能灯、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比较开阔的草原景区,还可以充分利用风能,安装大风车发电,既增加了景观效果,又可节约煤炭资源;水力资源丰富的景区,也可建小型水力发电站,解决景区用电问题。[4](三)低碳交通,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力发展,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社会总能量需求中占有30%的比例。交通是旅游的重要支撑,节能空间很大。在旅游出行过程中尽量“节能减排”,放弃私家车“自驾游”,远途多乘火车、轮船、高客,让自己的爱车也休休假;改用“自骑游”、“自行游”,即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又能充分实现低碳环保。始建于1997年的台湾坪林低碳旅游景区,实施低碳旅游的四个原则是“走路骑车共乘好,自备餐具不可少,当季当地饮食好,只留回忆垃圾少”。[2]很值得我们借鉴。(四)低碳游览,即要求在景点的游览活动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1、在游览区,交通工具由汽车改用游览电瓶车,是一种低碳环保的旅游行为。据研究,使用电动汽车的最大优点就是CO2的减排效果大。据发电公司推算:汽油的CO2排放系数为1升2.32千克,而1度电仅排放CO20.38千克,。如果按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每行驶150公里需要21.2度电,那么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00千克。而汽油车每燃烧1升油大致能跑15.8公里,所以其一年的CO2排放量将达到4400千克。2、如果在游览区改用租赁自行车游览,那么能耗的CO2排放量将降为零。而如果改用乘马车游览、或骑马游览,则不但可以节能减排,还能体现返本归真的旅游思想,增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游览情趣;马粪回收可以充当花草、树木的有机肥料;如能充分利用牲畜粪源建立沼气池,解决部分景区照明、食物加工等能源问题,那将实现更加完美的生态旅游。3、游览过程中,要提高环保意识,自觉维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不随意丢弃垃圾,使环境常新;不践踏旅游路线之外的土地,减少植物生长地土地板结程度;不损伤一草一木,春天折一枝,秋后就会少数果;不惊扰野生小动物的生活,更不能戮杀野生动物;不污染水源,使流水长清等等。(五)低碳购物,“台北县坪林低碳旅游服务中心”的做法是: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即凡是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如一次性筷子、饭盒、餐巾等)、主动落实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不主动提供包装用塑料袋、优先选用当地食材的商家皆赠予“低碳营业商店”的标示,提高商店的美誉度。作为游客,到旅游区购物,应养成自带购物袋的好习惯,所购商品除了当地的土特产之外,另一部分就是购买旅游纪念品了,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游客购买更有永久性的纪念意义的纪念品:亲手种下一棵“低碳纪念树”实现自己的“碳补偿”。[2](六)低碳娱乐,提到娱乐,人们马上会联想到灯光、声电、歌舞、不夜城,其实既然现在的旅游活动很大成分是为了远离都市的喧嚣,何不也彻底远离都市的娱乐方式,充分的放松身体、放松心情、放松精神呢。旅游期间,白天,我们可以参加垂钓、听琴、弹唱、对弈、品茗、放风筝、打秋千等各种低碳娱乐活动;夜晚我们可以在室内体会烛光舞会,可以到户外举行篝火晚会,可以在月明之夜参加赏月联谊会等等。这样既陶冶了情操,休养了身心,又实现了低碳、环保。四、低碳旅游的发展策略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化世界商业峰会”上,世界经济论坛呈递了《迈向低碳旅游业》的报告。我国各级领导及政府部门也纷纷倡导低碳环保理念,出台低碳环保政策,只要政府、社区、旅游资源地、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共同努力,我国发展节能、低碳旅游一定会大有可为。1、国家政府部门应建立并完善激励与保障低碳消费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我国已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今后还要制定《循环经济法》、《低碳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5]国家旅游部门应制定和健全相应的“低碳旅游”方面的管理条例,从而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开创可持续性旅行、绿色创新旅行、更节能性旅行行为。2、社区等社会组织要推进低碳消费,倡导低碳旅游。社会组织是我国现代多元化治理结构中的一部分,对促进全民低碳消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分布广且深入社会各阶层,能更广泛、深入地开展对群众的低碳旅游知识的普及,以及对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低碳旅游深入人心。[6]3、旅游资源地要保护好现有自然旅游资源,做好景区规划,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大量吸收大气中的CO2,这样可以有效地减缓温室效应。旅游景区应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通过生物和生态固碳,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突出贡献,充分实现“碳补偿”。4、激励旅游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旅游企业涉及到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游建筑、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多个部门,要在旅游企业中推进生产与消费的低碳化,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6]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而且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将是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要赢得未来的竞争,就必须要主动跟上低碳经济的发展的步伐,以扩展自己企业的发展空间。5、作为旅游者,要认识到,节能减排人人有责,低碳经济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未来生存环境与命运的大事,所以应该从我做起,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做起,自觉维持低碳消费,当然也包括旅行的全过程。只有人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共同提高旅行的低碳可持续性。网络时代的民族旅游经济和文化变迁摘要旅游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出于对异域的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的好奇。在传统的关于旅游的概念中,旅游者带着本族群的文化烙印来到目的地,审视和鉴赏“它文化”的特异性,并在与自己文化的比较中得到效用,同时通过自身言行影响“它文化”。随着传播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旅游所产生的文化传播和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我国少数民族区域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接受“它文化”的影响并影响着“它文化”。本文通过对网络时代旅游中的旅游文化通过经济心理的作用产生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文化变迁经济心理舞台真实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多位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和山区,近些年随着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也日益深化。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开始利用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和特色的自然风景进行旅游开发。随着网络媒体的作用日益显化和外来旅游者的不断增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植入和和本民族对外来文化的主动融入态势更加明显,文化交流的方式也逐渐多样化。那么,这里面的作用机理和影响后果怎样,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一、传统的旅游人类学中的文化旅游1977年美国史密斯教授主编的《旅游者与东道主:旅游人类学研究》使得新兴的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明确:即对旅游者及旅游本身的研究以及旅游业的出现和发展给东道国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和研究。后来者正是在史密斯和以前诸多学者的基础上研究逐渐深入和扩展。格雷本教授延续了早期人类学家的实质论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探索土著部落的社会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迁,在他的诸多论文中深刻的阐述了现代旅游给东道国和接待地区的地方文化带来的文化碰撞,涵化甚至文化转型。美国马康奈教授在研究目的地文化产品时,借用了戏剧舞台理论,认为在人们的行为中存在展现于外的前台行为和掩藏于内的后台行为。于是马康奈提出了类似的“舞台真实”的概念,精辟的论述了呈现在旅游者前面的“前台文化”与真实生活中的存于后台的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区分前后台文化的利弊以及经济文化影响。纳什则更加客观的探究了旅游人类学的文化影响,他更注重从旅游者以及东道主居民之间文化的互动来描述旅游的文化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了旅游者到来的文化的强势侵入和东道主居民的主动被涵化。他把这种文化植入比较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入,从而引起了更多的关于文化保护的忧虑和措施。我们从以上的旅游人类学的产生、发展、引进过程中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脉络。它的研究核心很明确的指向了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标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诸多学者的研究中,很多都提到了土著民族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和不知觉的强化了旅游的单向文化影响。我觉得这种历史沿革固然可以是理论变得更为透彻,但是在现今条件下,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旅游的文化影响已经从单向的、缓慢的、平面的变成了双向的,快速的、立体的影响。二、旅游文化与经济心理民族地区的固有文化是反映当地存在的一种结果。当他们为了发展经济而把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行包装展示个别人看时,由于外来者的介入,他们的消费行为,语言行为,逐渐进入了当地的社会存在,必然会引起意识等文化现象的异化。这两种文化因为旅游而产生碰撞,碰撞的效果可能是互斥,也可能是相互吸取部分文化因素,使原有文化产生量变,它的实质结果是缓慢的部分质变;也有可能因为碰撞而产生文化的趋同和涵化现象。那么在每个结果肯定后有隐藏的原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和封闭的生活空间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对于外界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诱惑。但是,当旅游者(通常相对于民族地区居民是在经济上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