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EEG监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刘哓燕重点问题提高EEG检测质量和水平了解各种EEG图形的临床意义密切结合临床,正确解释EEG检测结果长程EEG监测种类24小时便携式EEG监测(1~数日)Video-EEG监测(数小时至数日)全夜睡眠EEG监测多导生理监测(EEG、EMG、EKG、EOG等)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时间(1)诊断性监测–监测目的是确定是否为癫痫性发作,或确定发作类型,为诊断和正确选择抗癫痫药物提供依据–发作稀少者进行24小时便携式EEG监测,提高EEG阳性率–发作频繁者进行Video-EEG监测,争取记录到发作期的EEG和临床表现,提供确诊证据–监测应包括清醒、入睡过程、睡眠各期、觉醒过程及诱发试验等各种状态,提高EEG阳性率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时间(2)癫痫术前监测–已确诊的癫痫病人,通常为发作频繁的难治性癫痫–监测目的是判断发作起源和扩散过程,以协助确定手术部位和方式–必须监测到至少1~2次习惯性发作–必要时停用抗癫痫药物诱导发作VEEG监测到的发作结果(北大医院儿科,1996~2000年)方法:剥夺睡眠后睡眠+清醒+诱发试验监测时间:3~4小时(诊断性监测)总监测例数=2080EEG结果总例数癫痫性发作非癫痫性发作癫痫性异常902278(30.2%)44(4.9%)正常9320244(26.2%)非特异性异常24602(0.8%)伪差的识别伪差的来源–运动性干扰–自身生物电干扰(心电、肌电、眼动等)–电极或导线连接故障–外源性电、磁干扰伪差的识别–确定病人活动状态–不在干扰的片断内识别异常波–不在有连接故障的导联内识别限局性异常波–有条件时同步记录EKG、EMG和EOG–判断有困难的波不作异常结论(图例)睡眠EEG监测睡眠与癫痫发作及放电有密切关系长程EEG必须包括睡眠监测,即使清醒EEG已记录到痫样放电或发作尽量以剥夺睡眠诱睡法取代药物诱睡法,以避免–降低监测到癫痫发作的机率–干扰正常睡眠进程–药物性快波影响对背景活动的判断(图例)识别常规记录中少见的EEG现象清醒睁眼状态–中央区Mu节律–注视引起的枕区正相尖波睡眠状态–思睡期阵发性慢活动–顶尖波、睡眠纺锤、K-综合波–枕区一过性正相尖波–14和6Hz正相棘波–觉醒期阵发性慢波爆发(图例)了解小儿发育性EEG特征背景活动:与年龄相适应的正常慢波(正常变异范围比成人宽)过度换气:正常出现的阵发性慢波爆发不成熟波形:新生儿一过性尖波(与癫痫发作无关)、儿童枕区插入性慢波等新生儿及婴幼儿不典型的电发作–单一节律爆发–波形宽钝的节律性发放–发作期假性正常化(图例)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电活动的区别发作间期多为比较典型的棘、尖(慢)波发作期图形与发作间期相比,可表现为:–波形不典型–电压降低、弥漫性快波或慢波–单一节律爆发–假性正常化–与发作间期放电部位不一致发作期放电的共同特点----突出于背景活动(波幅、波形、频率、节律等)(图例)观察发作期临床表现减少发作期人为干扰,改善EEG和图像质量AEEG的陪伴人员应记录准确的发作时间和详细症状判断发作期意识(知觉和反应性)肌张力改变(活动肢体或加EMG)眼神和瞳孔运动情况及自动症发作后意识恢复情况发作结束后询问病人对发作的记忆和感受临床医生和EEG人员共同分析发作期VEEG判断痫样放电与临床发作的关系(1)典型的痫样放电与发作症状无关时,不能确认为癫痫性发作,常见发作症状:–腹痛、头晕–呕吐–睡眠肌阵挛–进行性抽搐–小儿行为问题癫痫病人可同时伴有伪发作,应区别诊断和处理–精神因素–习得行为–癫痫合并其他神经系统问题判断痫样放电与临床发作的关系(2)发作症状高度怀疑为癫痫性,发作期无典型癫痫放电,可能为深部起源的癫痫发作,应注意EEG的细微改变婴儿肌阵挛性脑病时,肌阵挛性抽动可能与放电不同步,提示弥漫性脑损伤,肌阵挛起源于皮层下结构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SE)EEG为持续的广泛性或限局性棘慢波、慢波发放临床表现为不能解释的精神委靡、反应迟钝、朦胧、语言及运动减少、智力倒退、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静脉注射CZP后EEG和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常见于智力低下、不适当撤停抗癫痫药物、合并感染或抗癫痫药物选用不当(图例)对监测EEG阳性率的分析对阳性率的评价应区分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监测EEG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不仅是提高阳性率24小时EEG监测(1994,N=403)不典型发作组癫痫诊断组监测目的确定发作性质确定发作类型和起源阳性率50%30%78%1996~2000年VEEG监测结果(N=2080)VEEG监测结果05010015020025030035019961997199819992000正常癫痫性异常非癫痫性异常正常45%癫痫性异常43%非癫痫性异常12%1996~2000年VEEG监测结果(N=2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