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内蒙古信息化进行到底——写给《内蒙古信息化》的结束语本刊编辑部《内蒙古信息化》创刊于2005年3月25日,原刊名《内蒙古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几经改版,后由连辑副主席亲自题写刊名——《内蒙古信息化》一直延用至今。历时四年之久,《内蒙古信息化》共出版42期,总计约200万字。随着机构改革的日渐临近,《内蒙古信息化》终于要结束她的历史使命,与长久以来关心支持她的各位读者说再见了。历经时间的涤荡,《内蒙古信息化》一步步走来,已俨然摆脱初期的稚嫩而日渐成熟,并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面临停刊,编者一时间感慨万千。《内蒙古信息化》是内蒙古信息化工作的忠实见证,在内蒙古信息化工作一路艰辛走过的这几年中,《内蒙古信息化》与之形影相随,紧跟步伐,对内蒙古信息化呼吁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国家主管部门、自治区上下及区外兄弟省区了解内蒙古信息化、关注内蒙古信息化的传声筒,为内蒙古信息化工作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进一步彰显了内蒙古信息化事业志在必得、势不可挡的强大感召力。《内蒙古信息化》承载了太多内蒙古信息化工作者的心血与汗水。透过这一本本薄薄的刊物,浸润的却是内蒙古信息化工作者几年如一日对内蒙古信息化事业倾注的无私奉献与艰苦耕耘。一次次的现场会、一个个的信息化建设亮点、一张张充满激情与希望的笑脸,都仿佛发生在昨天。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奋进支撑起内蒙古信息化的一片蓝天,赢得国家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储波书记、巴特尔主席、任亚平副书记、连辑副主席多次做出批示,要大力推进内蒙古信息化。特别是在杨晶主席主持召开的内蒙古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内蒙古信息化工作要由“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要切实承担起全区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组织、协调、规划、监管的职能。而这一页页充满墨香的纸张,将成为内蒙古信息化永远抹不去的历史印记。“回首岁月峥嵘路,满眼硕果笑秋风”。内蒙古信息化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内蒙古信息化人决不会因机构改革而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临别之际,虽然内心充满无限的眷恋与不舍,但衷心希望在组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之后,内蒙古信息化工作会在“两化融合”方针的引领下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感谢读者的支持与厚爱!内蒙古:资源优势背景下的大企业信息化策略张岩7月,盛夏的内蒙古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士的陪同下,走访了呼包鄂三市和位于三市的内蒙古伊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有限公司、包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面,就请跟随记者的笔,与我们一同走进这三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和这6家在自治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支柱地位的典型制造业企业,深入探寻内蒙古的工业经济状况及制造业信息化走向。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杨长斌一、信息化发展概况(一)信息化制度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自治区结合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指导内蒙古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了《内蒙古党委、政府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决定》、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内蒙古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贯彻落实〈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指导意见》、《呼包鄂地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二)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成果丰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90%以上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信息技术,其中30%以上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效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示范单位蒙牛乳业、伊利集团已进入国家“企业信息化500强”之列。巴彦淖尔、鄂尔多斯、通辽、呼伦贝尔四市作为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统一应用平台的先行试点,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包头市作为全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在2005年全区企业信息化现场会之后,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为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及构建新型工业化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10月,我区呼包鄂地区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为首个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为推动“两化融合”工作的开展,自治区成立了以分管主席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两化融合”领导小组。呼包鄂乌四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协调领导机构,统筹负责四市的“两化融合”工作。2008年12月和2009年4月,自治区信息办先后召开了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工作动员暨表彰大会和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高峰论坛,确定呼包鄂乌地区的50家龙头支柱企业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为“两化融合”重点企业。2009年2月23日,呼包鄂地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批准将呼和浩特市鸿盛工业园区设立为“呼包鄂地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实验基地”,并将软件创意基地、软件学院、消费信息工业基地作为创新实验基地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明确了2009年“两化融合”工作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呼和浩特地区建成乳业从源头控制到产品质量追溯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二是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便携移动终端等技术,开展井下煤炭安全生产预警系统的试点。三是支持呼和浩特市新建工业园区,加强两化融合人才培养,通过两化融合带动和培育软件企业、创意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二、“两化融合”的目标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信息技术在提升我区工业技术水平、创新产业形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体上看,我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同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结合深度不够、范围不广、支撑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以及信息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还不能适应我区现代化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超前谋划我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管理、研发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相促进,推进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区“两化融合”的发展目标是,使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有较大提升,传统产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40%以上,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4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100%,流通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六大优势特色产业的电子信息化率从目前的平均10%-15%提高到25%,消费用品的电子信息化率平均达到40%以上,电子信息产品普及应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从目前的18%提高到30%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以上,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增加。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率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三、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的有机融合(一)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对装备类制造业企业的设计、生产流程再造,扩展成套设备及组合加工设备性能,加快设备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二)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电力、冶金、建材、煤炭、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自动化和精确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实现实时监测和调控,减少资源浪费。发展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煤炭等高污染行业开展生产工艺流程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三)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关键信息技术,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大力发展高清晰度彩电、光存储设备、液晶显示器、高性能计算机、税控收款机等新产品,以及配套元器件产业。重点发展石英晶体谐振器、发光二极管、高能电池等电子元器件产品。努力扩大多晶硅材料、光缆、电子元器件以及多层线路板等产品生产规模。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同时注重通过网络化、智能化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系统改造、提升我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元器件等领域的生产流程,提高我区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转移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引进和扶持本地整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本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全区上下游关联、互相之间配套、各具区域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基地。四、“两化融合”的保障措施(一)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自治区发改委、经委、财政厅、科技厅、信息办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利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等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建立自治区企业投融资数据库和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机构与企业投融资服务的网络化互动,不断扩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优先推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二)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尽快制定出台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具体政策规定。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研究开发费,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传统产业企业和区内软件企业合作开发的为本行业信息技术改造起到较大促进作用的软件项目,给予一定支持。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等。对列入自治区级以上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设计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软件企业,所在地政府或园区应给予适当的配套或奖励资金。将我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同等条件优先采购;对我区自主开发的、经审定在节能减排、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明显成效、并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可由政府采购或补贴。(三)不断完善服务支持体系建立自治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联盟,积极促成通信企业、信息产业企业、高等院校、监理单位、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之间的联合。组织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有效对接,为传统产业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策划、培训、实施、监理等服务。充分发挥咨询机构和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高水平、有信誉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工程监理机构。扶持引导一批行业龙头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