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汇聚成长力量:最真诚相信的最有力量2010-11-2611:06:00来源:《绿公司》杂志(北京)跟贴5条手机看股票一个公司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它把握了时机,而是它刻意的选择和纪律。——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人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郭广昌说。郭广昌如果不是小平南巡,他不会想到去做商业,更不可能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企业家之一。宿命论者会认为他有天生的好运。他总能把握时机,从开始进入医药、房地产开发,到后来进入钢铁、矿业、零售、服务业及战略投资业务,再到主打中国民营企业中的第一投资品牌,这一过程都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对民营企业准入权和宽容度的提高,以及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带来的机遇。他和他所创立的复星公司也曾置身于误会带来的巨大阴影之下,媒体一度成为他们的敌人。然而他和他的创业伙伴们以坦诚化解了危机,让复星国际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他看来,最大的敌人是内心的贪婪。每当遇到难题,他总会回到“基本面”思考。他有自己的原则。他相信“中国动力”,相信价值创造,相信互利分享。郭广昌是中国新崛起的商业精英的代表人物。不同于在他之前创业的一代商人,他所代表的“92派”受过良好的教育,对这个时代有着更加浓厚的情感。他曾激情澎湃地在大学校园里大谈如何超越马克思,也曾立志去完成“五四”所未能完成的启蒙任务。但大学毕业前,他开始意识到一次次的思想运动并不能使社会真正进步,因为中国的社会结构一直缺少一个重要的中间阶层。他认识到:“社会需要坚实的中产阶层,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工作者,他们是承担经济建设的主体,是创造社会资源的主体,也是社会稳定的根本。”在打造自己商业帝国的同时,郭广昌没有停止思考。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问自己:复星难道只是为了赚钱吗?它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企业家的价值就在赚钱吗?赚那么多钱干什么?最终价值是什么?对社会到底有什么意义?……他思考的最终结果是:对于企业来说,赚钱只是手段,是结果之一,但不是终极目的,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具体到复星,它的存在价值在于满足了社会对更多更绿色、更富有效率的企业和企业家的需要。郭广昌找到了一种更加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改良中国的方法——通过“建设具备双向整合国际国内资源的全球投资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帮助中国最好的创业型企业家和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商业文明的进步”。这成了他做企业的意义。在郭广昌的身上,我们依旧能够辨识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抱负。他与企业家们交流理性、宽容、规范、透明、公平竞争、创业精神……他将中国儒家知识分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略作修改——“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助天下”是他希望商业所能带来的外延。成功之路如果郭广昌混迹于浩荡的人群中,从他朴实、沉静的外表,人们可以断定他是一介书生,而非腰缠百亿的新生代富豪。如果时光倒流18年,郭广昌和普通的大学老师没什么两样:朝九晚五,每天骑着自行车在两点一线间穿梭。郭广昌的发家赶上了小平南巡之后的中国第三次下海浪潮。政府对商业的鼓励,使得一大批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从党政机关、院校的岗位上下海,史称“92派”。冯仑、王功权、陈东升、田源等官员、学者都是这一批下海浪潮中的佼佼者。社会上一些人也将这一时期称为“儒商诞生期”。但当时所谓“儒商”,大多数不过是开一家小酒店的硕士和博士而已,并不包括资产规模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有文凭和职称的个体户。然而,仅三年之后,郭广昌不仅拥有上亿元的资产规模,而且成为商界最有前途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走了一条与普通“儒商”完全不同的路,迅速摆脱小本经营滚雪球式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出年均十倍的增长奇迹,闪电般成长。他的成功在外人看来像是一个神话。郭广昌出生于浙江东阳一个清苦的农民家庭。1967年出生的郭广昌赶上了毛泽东时代的末期。10岁以前,因为“文化大革命”没有好好读过书。1977年,高考恢复,父母很认真地对他说:“现在不需要靠推荐了,读初中、读高中,你可以自己考了。”他们给了郭广昌很大的特权——不用拔猪草,认真读书就可以。郭广昌的成绩一直不错,20世纪80年代末,他从省级重点东阳中学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代,马克思是他的智力偶像,他整天琢磨的是“如何完成‘五四’未能完成的启蒙任务”,每晚与室友们讨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大学期间,郭广昌曾有两次骑自行车游历的经历——一次到北京,一次到海南。游历的途中,郭广昌边走,边调查,边思考,既感受了经济特区火热的发展势头,也看到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两次游历给郭广昌很大的影响,他发现相对于作为上层建筑的哲学而言,经济基础才是人类生活最根本的东西。做官从政并不是知识分子“治国”的唯一出路。从复旦毕业之后,郭广昌获得了留在学校团委工作的机会。然而,很快郭广昌便发现这并不是他心仪的职业,“我的性格肯定不适合做官,做老师又怕误人子弟”。正当他拿着托福、GRE成绩和东凑西借的4000美元,在美国大使馆外排队准备出国之时,传来了邓小平九二南巡讲话的消息。邓小平对商业的鼓励让郭广昌放弃了出国继续做一名知识分子的打算,而选择下海创办公司。1992年11月,25岁的郭广昌与同在复旦团委工作的24岁浙江老乡梁信军一同创办了“广信科技咨询公司”,为企业提供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以知本换资本是那个年代流行的做法。“点子大王”何阳让每一个对商业没有恶感的人都感受到了“知识就是金钱”。郭广昌是较早进入咨询行业的知识分子。对于做市场调查和咨询,他可谓是驾轻就熟。还在复旦团委的时候,他就在统计预测分析中心工作过,多次带着学生搞市场调研,但以前的调研主要是为了得出一个学术结论,现在的市场调查是为了生存发展。郭广昌经常骑着他的28自行车上街找客户,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都曾是广信的客户。1993年台湾元祖食品公司进入上海,想找专业咨询公司为其发展出谋划策。通过招标,广信获得合同。由于完成工作出色,元祖还在合同数额之外,给广信追加了2万元酬金。仅10个月,第一个100万元就被广信收入囊中。当年年底,另外三位复旦毕业生汪群斌、范伟、谈剑陆续加入,“广信”也由此改名为“复星”。同时,郭广昌和同仁们一致提出了“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的目标,这不仅是郭广昌个人的人生追求,后来也成了全体复星人的追求。也是这一年,复星开始将业务触角转向房地产与医药领域。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广昌发现郊区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房子卖得不是很好。郭认为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必然会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必需品,于是决定做房产销售。当时上海卖房子的通常做法就是在工地附近挂块售楼广告,将房一栋栋地卖给企业客户。而郭广昌的做法却是通过报纸、夹报、邮递的方法,将房子一间间卖给个人消费者。这个方法现在看起来很普通,但那时却是一种创新。为了更有针对性,他还尝试把广告直接送到潜在客户家门口。这一笔房产销售为复星赚来了第一个1000万。1994年,复星趁热打铁,成立专营房地产业务的复地公司。随着“复星花园”等楼盘的成功营销,复地逐渐成为上海房地产界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复星创业团队中的三人——梁信军、汪群斌、范伟都毕业于遗传工程系。1993年上半年,他们在母校找到了生命科学院研究的一种新型基因诊断产品——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于是开始了复星介入生物医药产业的第一步。1995年,从PCR上,复星赚到了第一个1亿元。郭广昌的成功可谓一帆风顺,他以知识开路,抓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的产业机遇,走出了一条捷径。一年成为百万富翁,两年成为千万富翁,三年成为亿万富翁。此时,与他同时期下海的“92派”精英冯仑、潘石屹、王功权、易小迪等“万通六君子”逃出了海南房地产泡沫,却因为公司的战略方向问题相持不下,最终“分家”。多元化发展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各国。周边地区的金融动荡自然影响到了中国的产业经济和民众心态。在全球股市的大跌风潮中,过去颇为活跃的中国股市也陷入低迷,消费市场更是一派萧条,出现了“结构性过剩”的现象,95%的工业品供大于求。这是1990年后从未出现过的景象。在如此恶劣的大环境下,中共“十五大”于当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上,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被明确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的地位得以确认。这一时期,资本市场也开始向民营经济松动,从审批制转为核准制,使得一些业绩不错的民营企业有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机会。郭广昌紧紧地抓住了此次机会——1998年,复星医药的前身复星实业在A股上市,募集资金3.5亿元。这不仅为复星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储备,也使复星较早开始熟悉资本市场的运作。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也“意外”地让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进程突然加速。日韩财团在金融风暴中暴露出的脆弱,让中央政府加快了“抓大放小”的步伐。于是,一种新的“国退民进”新战略出现了——国有资本从164个完全竞争领域中大面积退出,同时在上游能源性行业中强势地形成垄断格局。国企改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1年,郭广昌再次抓住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机遇,借上海国企改制的机会投资豫园商城,进入零售业,到了2002年年底,复星成为了豫园商城最大股东之一。豫园商城是最早的A股上市公司之一。它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黄金珠宝等贵重首饰零售、餐饮业和商用物业租赁,商城旗下有“老庙黄金”和“亚一”金店这样的全国黄金珠宝零售招牌,还有400多家商铺、500多个零售网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对于复星,豫园不仅是布局零售业的一步棋,更是复星在金融、矿业、房产等领域进行扩张的“跳板”。据报道,2002年,豫园商城纯经营现金收入5亿元,复星仿佛拉住了一头“现金奶牛”。即使是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复星也没有停止通过豫园扩张的步伐。那年,豫园商城发布公告,公司和上海复星产业投资等四家公司合资成立德邦证券有限公司,豫园商城占30%股份,是第一大股东,复星产业投资为第二大股东。复星牢牢控制了德邦的控股权。在郭广昌的复星版图上又多了一个新领域——金融产业。据报道,事实上复星集团从2001年左右就开始接触德邦证券项目,与复星产业投资公司成立,入主豫园商城几乎同步。之后,豫园商城和复星产业投资又与山东招金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了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于2006年登陆香港主板,自身具有了融资造血功能,反过来,又推高了豫园商城的价值。金融投资和产业置地成了豫园商城近年来新的动向。豫园旗下拥有全资房地产公司,海通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大批股权。通过豫园商城这个“枢纽”,复星集团多元化发展路径完全显现。大约也是在2001年左右,郭广昌与张志祥结识。这两人年龄相仿,同样都是浙商。张志祥在当时是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民间钢铁大亨,他的建龙钢铁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和张志祥的接触中,郭广昌发现了钢铁产业中的机会,复星随即出资3.5亿元收购了唐山建龙实业30%的股份,第一次染指钢铁。2003年,复星集团、南钢集团、复星产业投资和广信科技四家企业合资设立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随后南钢联对江苏省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了要约收购。在此之前,南京钢铁的大股东南钢集团公司已将手中持有的70%的南钢股份放入了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之中。南钢集团公司占据南钢联40%的股份,而郭广昌的复星集团控制的另外三个股东占据南钢联60%的股份,相当于间接控股南钢股份。借助资本市场向民营企业开放,以及国企改制的东风,郭广昌成功创造了一个横跨多领域的控股集团。意外寒流郭广昌看似顺利的创业路上,唯一一次算得上寒流的是“德隆事件”带来的误会和影响。1992年开始,唐万新利用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的漏洞,通过认购抽签票、倒卖原始股、回购国债,迅速完成了原始积累,同时抓住国企改制的机遇,更为高调地对三家老牌国有企业进行了战略重组,之后又通过这三家企业进行一系列并购,创造了所谓的德隆“效益奇迹”。然而,德隆对实业整合所获得的效益并不能够支持金融扩张所需要的资本流量。为了让德隆系的股价维持在高位,唐万新不得不去构筑另外一个昂贵而隐秘的融资平台。一方面,他不断在资本市场上发布让人眼花缭乱的并购公告,夸大实业整合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