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概述一、日本概况国名释义:日出之国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世界第60位)德国35万意大利30万英国24万朝鲜半岛22万人口与民族:1.26亿(世界第8位)。有130万外国人,2.5万少数民族。长寿国(2005年平均寿命82,男78,女85)。首都与行政区划:东京,47个都道府县政治:君主立宪制经济: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2012年,人均GDP约为45,774美元,世界排名第18位。(美国为48,147美元,世界排名第15位;中国为5,432美元,世界排名第87位)从中日交流看日本地缘上的中国与日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周恩来)中日两国地位的逆转中国对日本的文化输出《论语》约在5世纪由朝鲜人传入日本。虽然日本始终没有与中国建立封贡制度,但与中国的往来一直非常密切。东汉光武帝送给日本的“金印”于18世纪出土,被作为中日两国历史交往的标志性的文物之一。《后汉书》:“建武中元二年(公元五十七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南宋朱熹的思想于12世纪末传入日本。直至19世纪末,“朱子学”在日本居于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朕惟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其美。此我国体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乎此。尔臣民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持己,博爱及众,修学习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广公益,开世务,常重国宪、遵国法,一旦缓急,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者,不独为朕忠良臣民,又足以显彰尔祖先之遗风矣。斯道也,实我皇祖皇宗之遗训,而子孙臣民之所当遵守,通诸古今而不谬,施诸中外而不悖。朕与尔臣民。俱拳拳服膺。庶几咸一其德。”1890年《教育敕语》)近代以前汉语对日语的影响汉字的传入使日本有了文字如:“草”(kusa)、“木”(ki)、“山”(yama)、“川”(kawa)等。从现代日语中若干汉字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区别也可了解许多字借用当时古代汉语。如:娘(musume=女儿)床(yuka=地板)若鸟(wakatori=仔鸡)汉字的传入使日本创制了新的文字假名:平假名,片假名汉语的传入影响了日本的语言系统如:抽象词汇的丰富:礼仪、教育近代初期学习早期汉译词汇:如“数学”、“理论”、“银行”、“保险”、“批评”、“电气”日本对中国的文化输出近代以后日译词汇对汉语的影响现代汉语中日语词汇众多。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等等(1)对汉语词的原意加以改造后翻译。例如革命、艺术、文化、文明、文学、封建、阶级、国家、演说、民主、自由、经济、社会,等等。(2)新造汉语词汇加以翻译。如:电话、个人、民族、宗教、科学、技术、哲学、美学、主义。现代汉语中有众多日语词的原因(1)借用已有译文,方便可行。(2)日译通俗,易于流行。“以电气传达言语,中国人译为‘德律风’,不如电话之切。”(鲁迅)比较严译与日译:天演(进化)、善相感(同情)、计学(经济学)、玄学(形而上学)、群(社会)、母财(资本)近代思想与革命孙中山近代思想与革命汪精卫近代思想与革命蒋介石周恩来鲁迅生活方式饮食:方便面(1958)饮食:速溶咖啡?加藤,1899)娱乐:卡拉OK(井上大佑,1971)娱乐:漫画动漫大师手塚治虫的作品工学部石黑浩教授的作品娱乐:流行歌曲F4流星雨王菲容易受伤的女人那英相见不如怀念刘若英后来陈慧娴千千阙歌张国荣风继续吹姜育恒想哭就哭,干杯周华健让我欢喜让我忧,花心顺子OPENUP中日逆转的原因:现代化的成与败现代化理论的若干结论早发与晚发内生型与外生型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传统与现代西化问题日本现代化的发端主要因素:适度的外部压力;有利的国内状况:经济、政治、语言、民族、国土、社会心理等。•一、第一次教育改革(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二、第二次教育改革(战后初期)——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的确立•三、第三次教育改革(20世纪70、80年代及以后)——教育的人性化日本的教育(一)操作方法国家主义简介:国家主义是伴随欧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而产生的,其本质在于维护民族独立,推进国家发展,并以政治学、法学和哲学的相关原则为其理论基础。一、第一次教育改革——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日本国家主义明显特征:既反对西方列强,争取民族独立,又同西方列强争夺亚洲邻国,对外扩张。1.第一次教育改革背景现代教育制度的开端明治维新的基本国策(1868):殖产兴业(经济工业化)富国强兵(国家独立化)文明开发(文化的西方化)日本近代学校体制是明治维新之后1872年建立的。此前,在地方领主统治下由各“藩”开设藩校、汉学塾和寺子屋进行教育。明治维新后政府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强制性义务教育政策。最初,实施3年小学义务教育,1905年小学就学率达到95.62%,1907年颁布实施6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第一次教育改革的内容第一,确立教育改革基本方针《五条誓文》(1868):“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教育为立国之本”的思想。第二,颁布《学制令》1872年《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及教育思想。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教育统归文部省管辖,全国设八大学区(1874年改为七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一个大学区划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一个中学区划分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第三,积极发展师范教育1872年,文部省就开办了东京师范学校1879年颁布《教育令》(1)废除划一的学区制和中央集权制,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2)把义务教育缩短为四年;(3)给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备与管理等以更大的灵活性。1880年修改《教育令》,强调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1886年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颁布了《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森有礼(一)操作方法1890年以天皇诏书的形式颁布了《教育敕语》,再次确认了教育的国家主义方向1.以高等小学——普通中学——高等中学——帝国大学为直系2.以高等小学——普通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为旁系日本的民族主义•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神道教(神国主义)、八幡神信仰、菊花象征等,都为民族主义提供了温床。•从明治时代起,日本在教育上强调传统的民族政治价值观、宗教观和道德观的重要作用。日本在官僚机构上实现了现代化,但仍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日本要成为至少能与西方势力并肩的强大国家的想法,自1905年起逐日增强。从昭和时代起教育系统便注入了军国主义种族理念,以让日本成为军事强国并为未来所需的兵力做好准备。战争期间日本的教育对小孩:除了效忠天皇之外,紧抓理工教育,一直到战争最缺兵员的时候都要保留这些理工学科的人员不让他们上战场,这是明治维新以来确立的日本国策,日本从开始到现在都在坚持这一路线对妇女:1941年7月,日本开始实施《国民优生法》等,同时在学校里面让女学生们开始练习弓道,对15岁至21岁的女学生进行千米速跑、投标等等体力测验考试。整个日本要培养“军国女性”,要保护培育一代又一代“军国母子”。1941年日本新泻国民学校要求男女学生全部裸体上课磨炼精神的场景战争期间日本的教育•对外:奴化教育日本明治时期借鉴各国教育国名明治新学制的条目比率法国6443.5德国3926.5荷兰1711.5英国117.5美国96.1俄国10.7西洋他国64.2总计147100.0战前日本高等教育1.东京大学(1)成立经过1869年,合并“昌平黉”(以前称“昌平坂学问所”,初为私塾,1800年改为官立儒学校)、“医学所”(以前为私立“种痘所”,后改为官立“西洋医学所”)和“开成所”(以前为官立“蕃书调所”)成立“大学校”。其后,开成和医学所独立。1877年,合并开成学校、东京医学校和东京英语学校,成立东京大学。下设文、法、理、医四个学部。(2)主要办学特点“总理”为政府任命,但以学者为任命对象;“总理”下设“咨询会”,决定重大事项;学科设置上以现代西方学术为主,也留有和汉之学;任用大量外籍教师,专业课的教学语言为英语。2.帝国大学。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帝国大学令》。帝国大学总长秉承文部大臣之命统辖帝国大学,帝国大学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必须适应国家需要,教授学术、技术理论及研究学术、技艺的奥秘。这是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德国大学办学模式的同时又抛弃了中世纪大学自治传统的结果。东京大学更名为东京帝国大学。第二所帝国大学是京都帝国大学(1897,京都),此后设立东北帝国大学(1907,仙台)、九州帝国大学(1910,福冈)、北海道帝国大学(1918,札幌)、大阪帝国大学(1931,大阪)和名古屋帝国大学(1939,名古屋),使帝国大学的数量增加到7所。同时,日本政府还在殖民地设立京城帝国大学(1924,汉城)和台北帝国大学(1928,台北)。3.其它高等教育机构:A.专门学校。是颇具日本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战前专门学校总体上是指进行医、法、农以及神学等领域专门教育的机构,主要接收中学校(旧制5年制男子初中)、高等女学校(相当于男子初中)、实业学校(初中水平)的毕业生,学制为3年。由于专门学校能够快速、大量地培养高级实用人才,因此它的发展很快,到1947年全国已有368所专门学校。B.官立、公立和私立大学。位居帝国大学之下的高等教育机构,相当部分是单科大学,其中私立大学几乎都由水平较高的专门学校升格而来。1947年,各种官公私立大学共有42所。C.高等学校。绝大多数为官立,通常接收男子初中的毕业生。旧制高中在制度上是进行高等普通教育的学校,但实际上它仅是帝国大学的预科,进入旧制高中的学生几乎可以全部升入帝国大学,1947年全国仅有39所。D.大学预科。通常是私立大学设立的预备教育机构,为私立大学输送毕业生。E.高等师范学校。4.战前日本高等教育的特点A.国家主义。高等教育当时被定位为富国强兵的工具,中央政府直接参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兴建,并直接掌控部分大学的内部管理和运作。B.精英主义。战前日本整个教育制度实行双轨制,多数学生在小学毕业后就业,只有少数人继续进入中等教育,能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严格双轨制,因此高等教育的对象与其阶级地位的关系更为直接和紧密。C.等级序列性。战前多种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截止1890年,日本政府一直把全国学校教育经费40%投入东京大学,确立了东京大学的独尊地位。不仅东京帝国大学与其他帝国大学之间,而且在帝国大学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帝国大学得到政府重点保护,享有特殊权利。D.军国主义工具。战前日本高等教育制度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地成为军国主义的有效工具。日本国门1853年被美国打开,但是美国并未采取非常积极的文教政策。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政府选择西方高等教育模式时具有更大自主性。如1877年创建的东京大学,其法理文三个学部,可以说取自英美模式,而医学部则为德国模式,后来东京大学改为帝国大学时,又先后加上了工科与农科,这两科在传统欧洲大学中找不到。日本工科大学校是欧洲技术学院的移植,札幌农学校的原型则是美国19世纪刚刚出现的赠地学院,驹场农学校则是先取法英国模式,后又转向德国模式,司法省的法学校则主要进行法国式的法学教育。《大学令》(1918)•主要内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除国立大学外,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大学可以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设立单科大学;–大学招生对象主要是预科或高级中学高等部的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录取。•《大学令》颁布后,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形成和发展•1926年,日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