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认识论内容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性质2.实践的特点(三个)(1)客观物质性(2)主观能动性(3)社会性历史性判断:下列哪项属于实践活动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②法官办案③全国大学生辩论赛④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⑥学生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⑦小行星撞击地球⑧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社会公平3.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考课本43页专家点评(1)生产实践,(2)社会实践。(3)科学实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来源:实践(2)途径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B实践——直接经验(根本途径)学习——间接经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2)实践的发展提供认识工具认识的发展促进(3)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提高认识的发展促进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名言)促进实践中(1)新问题遇到产生新要求推动新探索和研究认识的发展原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认识实践来源指导指导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另一侧面又说明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反作用)★★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B(1)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航天工程9度飞天,9次飞跃,在飞向太空的一次次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工程管理模式和方法;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这些丰硕成果又为探月工程和深空探测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内容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真理1、含义2、特点(1)客观性①真理所反映的内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③真理只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平面内√)2、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真理有适用条件和范围(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有时间、历史限制真理不会被推翻!★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2)真理是有条件性、具体的(时空条件)飞船向空间站运送人和物资,必须解决对接的难题,我国的起步比美俄晚了30年。美俄都采取直接的多次发射实验的方法解决,费用大。我国“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对接,是在地面做了117项试验,在多次曲折之后,一次发射取得成功,而且是最难的智能自动对接。空间站建成后,美俄靠地面补给,代价大,我国拟利用植物、微生物的培养来生产食物、空气和水,建造一个天上江南。未来,我国要使人能到达深空的任何地方。我国载人航天的探索历程反映了认识的哪些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二、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1、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表现2、认识具有无限性。原因3、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不断超越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