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文体特征。2.掌握并能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教学重难点分析散文作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知识回顾1.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我们常常觉得散文抽象,读后往往不知所云,做起来又常常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从文体特征人手。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较强的纪实性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2.取材的广泛性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3.形式的灵活性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①结构多种多样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为主;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诗意浓郁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5.语言优美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②灵活疏放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③注重节奏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6.短小精悍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知识回顾2.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对于这个高考必考点的复习,要做好“一、二、三、五”项工作:“一”:指必须构建一套关于各类表达技巧的名称、特征和表达效果以及实例的知识网络。“二”:指两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指解答艺术技巧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三”:指三个步骤:确认所用技巧→具体解释→简述好处。“五”:指五个切入,在“确认所用技巧”中大致可以从五个角度切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语言特色。知识回顾3.表达方式散文常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与其它的表达方式相比,散文阅读中考查最多的是描写和抒情。描写指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是记人、叙事、写景类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之一。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按照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主要有对人物的描写和对景物的描写。历来对人物的描写的考查,通常情况下能考查的是人物的描写手法,以及这样写的作用。描写景物,主要考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景物描写的作用等。抒情就是抒发对人、事、景物的思想感情,用褒扬、赞美或感叹的语气表达作者的感受。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肯定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喜怒诉诸言,不拐弯抹角地说出来,如“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间接抒情就不一样了,是借物抒情,这“物”,包括“事物”和“事理”;还有记叙、描写和抒情密不可分的情况,那就是“夹叙夹议”或“情景交融”。抒情的作用是表明作者的态度和立场,借以加强记叙的深度,揭示文章的主旨。在文学类文本范畴内的散文中,议论只起辅助作用。它没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它只是一些片断议论,或只是一些议论句。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典例分析例1.张笑天《上善若水》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案:①领起全文内容,②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③激发读者的思考。例1.张笑天《上善若水》2.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的能力。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想到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可能成为文本的特色;其次要想到题干中“不以描写见长”的提示,很可能就在暗示我们要想到其它的表达方式。例1.张笑天《上善若水》2.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例2.阿城《溜索》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答案】①以壁顶为观察点,②变换视角,③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④使人如临其境。例2.阿城《溜索》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解析】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③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技法总结1.要特别注意题干中“表达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概念的异同,因为它们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前三个概念问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现手法”时,答题思路应先“狭”后“广”,即先从狭义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考虑,后再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考虑。如问“修辞手法”,绝不可同“表达特色”等术语混用,只能答“修辞手法”。技法总结2.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止一个,不止一种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尽的,在没有字数的限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的更全面详尽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④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广度和深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解答的点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险系数。技法总结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先看清问法:(1)请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2)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加以分析。要特别注意这样问: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实际上包含了对写法、表达技巧的考查。技法总结3.熟悉表达技巧题的答题模式。作答时分两步:第一步,确认该句(段、篇)所用的表达技巧(若问“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种);第二步,依据表达技巧的作用并紧扣内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时,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结合起来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练习一曾纪鑫《野花为谁而开》1.第一自然段写出了天柱山山野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4分)答案:(1)静谧(1分)(2)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②作者先用“没有风声、虫声、鸟叫”正面描写出山野幽静的特点,③同时以声衬静,用空谷足音反衬山野静谧的特征。(3分)曾纪鑫《野花为谁而开》2.如何理解作者引用陆游词作《卜算子·咏梅》的作用。(5分)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引用陆词承上启下是行文思路的一大转折。(2分)②从内容上看,作者对野花价值的认识由浅入深,获得生命意义真正的感悟。(2分)③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1分)曾纪鑫《野花为谁而开》3.第四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两个“价值”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5分)答案:(1)不同。(1分)(2)①第一个“价值”是指“我”所认为的野花的价值,即将它的美丽展现给世人,让世人赞美。(2分)②第二个“价值”指野花的价值在于它本身,在于其生命展开过程。(2分)曾纪鑫《野花为谁而开》4.第七自然段作者把“微笑”和“野花”相联系,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一个人在生命过程中应持什么态度。(6分)答案:①拥有一颗平常心,不贪不求,没有非分之念。②乐观向上,朝气蓬勃。③豁达、坦然、自然,超然物外。(6分,意思对即可)练习二李汉荣《转身》1.“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很妙,请简要分析。解析: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关键是抓住它的妙点:与“人海”相呼应。答案:①“打捞”在句中正好与“人海”相呼应,②既可使人联想到“大海捞人”的不易,③又具有形象性。李汉荣《转身》2.从描写的角度看,第④段写到的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该题考查详写略写的技巧。分析作用要突出“详写”这个重点。答案:①对“她”“少妇”“老者”都只是一笔带过或简单勾勒,②而对“年轻人”则用具体的语言、动作进行比较细致的刻画。③作用是表现“年轻人”文雅谦和的内在品质,④体现了选材的详略得当。李汉荣《转身》3.第⑤段开头对“秦岭山路”相关环境的描写,作用是什么?解析:注意扣住结构和写人两方面作用。答案:①为下文“秦岭女孩”的出现作铺垫,②用环境的幽美烘托“秦岭女孩”的纯真、自然。李汉荣《转身》4.“一转身”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表达效果?解析:“哪些”暗示不止一种效果,可从结构、主旨和反复(修辞)三个角度分析、探究。答案:①把“一转身”当做行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强调时间、过程的流逝之快。③反复点题,突出中心,提醒人们珍惜时光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