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族团结月主题班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壮族风俗习惯——13影本一主题班会壮族自治省地理位置我们在这里壮族简介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保留着“巢居”干栏的建筑形式,保留着对铜鼓、“鸡卜”这些巫术的迷信,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一些壮族甚至保留着“布越”、“布雅依”的名称,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是云南壮族的先民。云南壮族很早就居住在文山等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因为云南壮族是广西壮人侬智高的后裔。我在这里主要介绍建筑、服饰、铜鼓节和三月三歌节这四个壮族风俗。广西FirtstraP建筑壮族特色壮族建筑壮族特色建筑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干栏式木楼,这就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民居。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因为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房前多搭一个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村民比较喜欢聚集在一起,房屋一间挨着一间。壮族特色SecdntraP服饰o壮族服饰正式场合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壮族百姓在节日里穿的服饰,朴素而大方壮族特色ThidrtraP铜鼓节铜鼓节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和祭祀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今广西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瑶族和一些苗族、彝族还仍然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铜鼓伴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于壮、族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敲起铜鼓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鼓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比赛规则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人们用从家里带来的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彻山谷。壮族特色FhoutrtraP三月三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三月三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民族团结月主题班会TkhanuoY13影本一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