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与属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中也早已有之。但对于教育的内涵及属性,古今中外的人们却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学界的重要理论问题。要准确、客观地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从教育的词源、教育的基本要素等方面来加以考察。一、“教育”的涵义(一)“教育”的理解“教育是什么?”或“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问题,然而也是一个非常难以令人回答的问题。由于时代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历史上的人们对于“教育”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1.“教育”的东方理解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字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有出现,但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词源,也很少合并在一起使用。词源:词的形式和意义的来源。探究词的起源,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左上为“爻”,组成易经八卦每一卦的长短横道,代表《易经》等传统人类文化典籍。左下为“子”,代表儿童。右上为“卜”,代表教鞭。右下为“手”。包含了教学内容、受教者、施教者、教学方式,意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传统的人类文化典籍。字形分析:左右结构,说明当时已认识到了教育是受教者与施教者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但从字形比例来看,强调教育活动中施教者居于主导地位,强调教师的支配作用。双边关系是不平等的。受教者手捧经书,象征当时的教育内容以经典的文化典籍为主,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施教者手握教鞭,具有绝对的权威,也代表通常是以强制性的手段,甚至是武力的体罚来保证教学秩序和组织纪律。“教”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理解:《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字为上下结构上边“古”为象形字,意思是从母亲身体中逆产的孩子,象征孩子先天具有叛逆性。下边“肉”为会意字,意思是养育孩子。《诗经·小雅》:长我育我。《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2.“教育”的西方理解西方“教育”一词,英文和法文同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都是由古拉丁文educare演化而来。educare前缀e表示“出”,词根ducere表示“导”,合并则为“导出,引导”的意思。在教育关系方面,在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的基础上,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相应发挥引导的作用,双边关系更为民主、平等;在教育内容方面,在“学习不过是回忆”的理念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自我追求和自我选择。在教育方式方面,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二)“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什么?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千差万别。因为对“教育”概念界定方式和界定视角的不同,即使是在各种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辞典和教育学专著、教材,关于“教育”概念的分析表述,也是各不相同。1.“教育”的界定方式(1)“描述—操作”视角界定法描述性定义,即描述被界定的对象或使用术语的方法,教育的描述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将教育看作培养人的活动,但对于“什么样的活动才是教育”,并未作出明确的回答。夸美纽斯: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操作性定义,指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概念的含义。教育的操作性定义,共同之处在于将教育看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活动。《教育大辞书》:广而言之,凡是感化身心之影响,俱得云教育,只称其结果,不计其方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2)“社会—人类”视角界定法这两种对“教育”概念的界定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的基本矛盾。但在视野上又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第一种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支持者主要为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者;第二种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教育,支持者主要为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者。实际体现出的是不同人生观与成长观的差异。2.“教育”概念的界定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理解:a.基本矛盾b.教育目的c.教育过程d.教育活动e.教育层次二、教育的本质(一)教育本质的认识单因素说: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文化说;多因素说:双重属性说、多本质说;特殊范畴说:社会实践说、社会化说、生长说;矛盾说:要素分析说、演变说。(二)教育本质的研究教育的本质归结为“育人”。第一、体现教育的质性:引导促进人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变化、进步,育人而非制器;第二、教育对象是人:人具有思想和情感、具有能动性的人,不同于物质材料;第三、教育过程是育:教育必须采取人性化、科学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而非机械塑造;第四、教育的结果是化:促进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三、教育的属性(一)教育属性的认识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有着不同的特征。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形式的教育,任何时代的教育,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存在着某些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也就是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教育的永恒性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范畴。人与一般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如果只具有人类的生理结构,仅作为“生物人”存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要把“生物人”培养为“社会人”,就有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是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而发生的,也会为解决人类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而继续存在。只有存在人类社会,教育就一定会延续下去。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将永远存在,具有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生产性指教育是关于人类智能与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教育同时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在教育过程中,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财富,教育过程是活劳动(教师劳动)和物化劳动(物质资料)的消耗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又有消费性。3.教育的历史性虽然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教育具有永恒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的具体形态、具体内容和方法手段也是永恒不变的,教育还具有历史性。教育的历史性指教育总是发生在某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历史形态和历史特征。4.教育的继承性教育的继承性指教育总是在一定历史基础上进行的,是继承过去有益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向前发展的。任何时期的教育都是对过去历史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前一阶段教育的基础上,继承其合理性,发展更为先进的教育。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同时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自身的规律: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6.教育的长期性教育的长期性,指无论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时间周期都比较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长期性,延伸出教育迟效性和教育超前性的理解。教育的迟效性:从整体来看,教育的理想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地马上显现出来。教育的超前性:教育活动应该具有预见性和规划性,要尽量以教育引导社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以教育来适应当前的社会。“经济要发展,教育应先行”。985工程: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7.教育的民族性教育的民族性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在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本民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运用本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传授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等。教育的阶级性(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教育的阶级性指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之服务的特性。具体表现为垄断教育的指导思想、规定教育的性质方向、把持教育的领导权、确定教育制度体系、规定部分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从而培养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教育来巩固其统治地位;被统治阶级也要利用教育争取本阶级的利益。(二)教育属性的研究随着教育的变化发展,教育属性相应同时也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但是在教育属性的变化中,还是存在着某些稳定的属性,也就是教育的基本属性。认识教育属性的多样性:认识教育属性的发展性:第三节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一、教育的功能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坚持基本功能、重视扩展功能、处理好直接与间接功能的关系。二、教育的价值(一)教育的多元价值1、内外价值论代表:布鲁巴克、杜威观点:教育具有发展人的内在价值、发展社会的外在价值;2、知识价值论代表:斯宾塞、巴格莱、怀特海观点:教育的基本价值是传播科学知识,以及发现或发明知识;3、文化价值论代表:施普郎格观点:教育是文化的构成部分,教育具有特殊的文化传播价值(类同于教育的文化本质说)。(二)教育价值的选择第一、存在教育价值的不同选择;第二、教育价值选择上存在矛盾性;第三、教育价值选择上存在复杂性。参考资料:1.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谢兰荣:《试论“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其方法论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5期。3.郑金洲:《若干教育术语正本》,《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