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秋词刘禹锡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4、背诵默写全诗。诗词赏析二三法知人论世感情基调把握意象知人论世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知人论世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朗读诗歌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昂扬积极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秋日胜春朝”?孤鹤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鹤”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问题4、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让人们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分析迁移拓展梅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突出的特点是表现了诗人的性格。松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诗人写松的理由是诗人常以此表现。菊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菊的特点是诗人借菊花来现。不畏严寒高洁的品格挺拔坚贞,正直凌寒不屈不挠作业:1、默写秋词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把《秋词》改写成一片现代文。富安中学刘瑛夜雨寄北李商隐富安中学刘瑛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作品与作者富安中学刘瑛夜雨寄北李商隐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题解富安中学刘瑛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绝句)品读富安中学刘瑛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品读、停顿、会意视频会意富安中学刘瑛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品读欣赏富安中学刘瑛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品读欣赏富安中学刘瑛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巴山夜雨时。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品读欣赏富安中学刘瑛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巴山:泛指诗人居住的巴蜀山地。此句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何当:什么时候。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此句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却话:回叙。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诗人在巴蜀,亲友在长安,因此诗题为“寄北”。品读归评富安中学刘瑛小结:诗文欣赏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了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思。富安中学刘瑛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背诵默写视频会意自学——朗读任务: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初步读出感情。(方法指导:七言诗的常见节奏有“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今存诗九千余首,清新圆润,格力恢宏,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等。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公元1192年农历十一月四日,这年作者已经68岁了,他是65岁被斥罢归乡。至此他已经在家乡的一个小山村居住了三年。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概括这首诗的写了什么内容?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忧国忧民的感情。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年老力衰僵直地呆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对比尚思为国()→戍轮台→(老有所为)处境凄凉关怀国家收复失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夜深了,我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声风雨,激起无限的思绪,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向着敌人奋勇冲杀而去。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思为国戍边,梦赴战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现实僵卧孤村()→不自哀→()对比尚思为国()→戍轮台→(老有所为)联想夜阑卧听(个人生活)→风吹雨→()(双关)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平生壮志)爱国联系处境凄凉关怀国家收复失地抗金义士国家颓状象征2,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表达了诗人不忘恢复中原,渴望马革裹尸的豪情。同时又反衬出现实的严峻和可悲。潼关谭嗣同教学目标1、诵读古诗,理解诗意。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壮志豪情。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查找资料,了解谭嗣同的历史事迹和本文写作背景。2、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疏通诗意。3、诵读诗歌,体味情感。背景关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经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作者关谭嗣同(1865.3.10—1898.9.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师生互动分析诗歌诗意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拘束久远簇cù:簇拥自古以来,白云团团簇拥着这巍峨的潼关城,猎猎西风吹散着清脆的马蹄声。黄河从此地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仍嫌河床束缚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刚入潼关变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争奇斗险。由诗入境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小组合作探究诗歌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修辞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情感关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拓展延伸感知作者人物典故——剑胆琴心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狱中题壁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名人评价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诵读赏析当堂演练“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余德泉评价康有为欣赏潼关景诵读潼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