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板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7讲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年)通史时空坐标总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时段特征概览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内容索引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生活模块结合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考向预测原创押题·热点追踪考点四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理论成果及科、教、文艺考点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主干知识排查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②性质:临时宪法。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②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文化大革命”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1.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体现的中国特色热考重点深化制度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体现了最广泛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适合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核心地位,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共同目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效解决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问题,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2.近现代中国三部宪法性文件的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背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宪法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1949年开始筹建新中国为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2)规定了国民的基本权利(3)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方针和政策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意义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确立了新中国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49~1954年)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3.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五大特色(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短板1基础知识识记、迁移不给力例1(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解析√高考短板突破①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③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④D.①③针对练1下图是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图标。下列对西藏自治区成立的解读正确的是()解析√短板2时空节点记忆不清晰例2(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针对练2《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愿望C.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解析√返回考点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时代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2)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干知识排查3.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17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3)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1.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热考重点深化时间外交政策外交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2.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四大因素(1)根本原因:国家和民族利益,国家政权是国家利益的代表者,外交政策制定的首要目的和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2)上层建筑即国家政权的性质,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3)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4)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即国际形势的变化。短板3历史概念内涵不清晰例3(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解析√高考短板突破针对练3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A.和平共处不称霸B.尊重差异求合作C.加强团结不结盟D.区域互利谋发展√解析短板4巧妙利用时空逻辑解题的意识不足例4(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解析√针对练4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解析√返回考点三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经济与生活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国营经济建立。(2)措施:“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合理调整工商业。(3)意义:经济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主干知识排查(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中共八大(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