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鲁经信推字〔2011〕215号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主题词:经济管理信息化规划通知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4月29日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奠定更加牢固的经济文化强省和信息社会发展基础,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信息化发展回顾(一)“十一五”发展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遵循“十一五”规划总体框架,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1.信息基础设施和普及水平实现跨越发展,服务能力极大增强。公共信息网络已覆盖所有城乡,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2.8万公里,建设公众移动通信基站59427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目标全面完成。到2010年底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023.1万户,居全国第三位;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190.4万户,3G放号量371.2万,居全国第二位;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超过925.9万户,网民人口比重近32%,较2005年增长1.2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0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88%,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70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85万户。广播电影电视业务收入超过84.6亿元。信息网络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年期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惠及公众范围大幅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2.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深度应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在国民经济领域,国家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试点省和农村信息化重点联系省份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通,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涉农信息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各类综合农村信息服务站快速增长。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95%规模以上的机械、服装和家电等企业中推广,计算机监控技术在90%规模以上的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流程型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有近60%的规模以上企业成功或部分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设计周期缩短75%,生产自动控制率达95%,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服务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取得长足发展。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近95%的企业实现了内部联网,并联入国际互联网。2010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5000亿元,全省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达到经济流通总量40%左右,80%以上的中小企业从电子商务中获益。省公共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标准发布实施,山东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并取得了初步效益。在政务管理领域,全省电子政务的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电子政务外网主体工程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政府门户网站全部上线,35%以上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电子政务内网实现省政府与党委、人大、所有省直部门和市、县(市、区)政府等的互联。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工商、税务、计生、应急等重点行业积极利用信息化优化业务流程,规模和应用水平都处于全国前列。国防动员信息化体系逐步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业务协同取得显著成效,金卡、金税等金字工程和人口、法人等基础数据库陆续建成应用,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财税库、银联网等跨部门信息交换陆续展开。在社会事业领域,文化、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信息化取得新突破。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明显加强。县以上新农合信息系统全部投入运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以及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方面得到较大提高,90%以上三级医院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层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建立了省、市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数据中心,养老保险联网工程初步启动。在城市服务领域,无线城市、城市居民“一卡通”试点、社区信息化进展顺利。“无线城市”建设政策、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济南、淄博、德州、泰安等市“无线城市”试点启动。城市居民“一卡通”发展较快,济南、青岛、烟台、济宁等城市集成电路卡(IC卡)应用和发行取得突破,省级互联互通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交换中心、IC卡应用城市互联互通试点前期准备进展顺利。以“亭、屏、站、线”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信息化服务模式逐渐成熟。3.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了“平安山东”建设。覆盖全省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数字证书推广应用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面向质监、工商等重点行业共发放数字证书超过100万张。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建成运行,互联网应急机制初步形成。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行,面向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特别是政府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检查不断深入,80%的省直部门、市、县(市、区)政府开展了门户网站安全风险评估。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渐成规模,形成了中间件、安全服务器、密码产品及隔离设备等特色安全产品产业链。专业化服务有所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安全咨询、测评、外包服务的专门机构。4.信息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十一五”以来,我省信息产业以超过19%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21.8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42亿元。通信业务收入达到534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取得科技成果近4000项,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200余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数字家电、新型电子原材料与传感器、高效能服务器、新一代网络产品、高端行业软件已逐步成为产业的主流产品,我省信息产业大省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核心竞争力大幅提高。5.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化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基础条件。省级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市县改革进展顺利,各级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山东省无线电管理条例》等颁布施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一系列指导意见相继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截至2010年,全省拥有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5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9个,国家级软件园2个、省级软件园13个。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4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申请专利2.2万项,参与制定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平台、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相继建成开通。信息化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基础研究工作全面加强。(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十一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战略高度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调控力度需要加强和完善;三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亟待解决;四是资金投入不足,与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愈加不协调;五是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需要加强;六是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装备水平较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七是两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和信息产业的带动有待提高;八是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三)“十二五”信息化面临的形势。1.国际经济环境严峻复杂。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整体上引导和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信息化与发展理念革新、发展方式转变联系更加紧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载体,培育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地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普遍采取的重要手段,网络空间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角逐日益加剧,国际经济发展和需求结构变化对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国内宏观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前,我国发展环境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因素增多,但是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发展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3.我省经济和社会转型进入关键时期。“十二五”是我省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关键阶段,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是由经济文化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的重要节点。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基础,新兴通信技术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电子政务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全新阶段,新兴技术正在开辟社会事业发展的崭新渠道。我省必须坚持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信息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战略,大力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经济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城市与区域信息化,完善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二)基本原则。1.持续创新。坚持持续自主创新,继续支持引进技术再创新,强化集成创新,重点突出原始创新;不断优化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持续创新体制,切实增强信息技术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关键技术上填补空白、实现领先。2.以用兴业。坚持需求主导,紧紧围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明确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坚持产用结合,促进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的融合提升。3.集约共享。坚持互联互通,建立技术和制度保障体系,消除部门间信息障碍;坚持整合共享,发挥集成效应,促进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走环保节约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4.安全高效。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高度重视新技术应用带来的风险隐患,健全多层次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提升网络与信息监督管理水平,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效率、效益和质量。5.促进融合。坚持“两化融合”、“五化并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积极推动技术、产业、网络、应用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实现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到2015年,我省信息化总体水平跃居全国领先行列,部分地区和行业信息化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化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率超过45%,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IICI)达到0.8,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万亿元,以信息化为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