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780948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一、同一律二、矛盾律三、排中律•一、同一律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欧布利得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欧布利得的邻居(一)同一律的概念1.同一律的定义和公式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就是A,或者,如果A那么A。2.同一律的要求(1)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我们表达思想时所用的词项,必须保持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2)命题必须保持同一命题必须保持同一,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仅要保持词项内容的确定性,而且还必须保持命题的确定性。3.同一律的条件(1)同一思维过程中。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而言的。(2)逻辑领域中同一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它仅仅在真假的二值思维领域中起作用,同一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不是世界观。(二)违反同一律的典型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混淆概念是无意识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成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主要是由于不善于准确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而造成的。混淆概念的错误常常在词义相近或一词多义的情况下发生。2.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故意违反同一律,而把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所犯的逻辑错误。(1)同语换义造成偷换概念(2)异词换义造成偷换概念物理老师出一道题当堂考学生,题目是:“一炉铁水凝结成铁块,它的体积缩小了三十四分之一。后来,铁块又熔化成铁水,体积增加多少?”学生甲经过计算,回答道:“熔化后的铁水的体积比铁块增加了三十三分之一。”乙马上反对说:“不对。同是一块铁。缩小的是三十四分之一,增加的是三十三分之一,不是自相矛盾吗?”讨论题1某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开庭时,站在被告席上的小偷双手插在口袋里,若无其事,十分傲慢,法官当即斥责小偷:“请被告人尊重法庭,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谁知这位小偷不慌不忙,仍然没有把手拿出来的意思。当法官再次斥责他的时候,这小偷却回答说:“这可太难为我了,我把手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你们要把我手拿出来;而我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又要把送进监狱。法官先生,难道你要我把手一直举在空中不成吗?”讨论题2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官在考卷上批道“亲妻不敢娶”。3.转移论题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4.偷换论题偷换论题,是指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三)同一律在法律活动中的表现1.在法律活动中,使用法律概念和命题必须遵守同一律2.在法律活动中,进行法律推理和论证必须遵守同一律14-16使用?USE?二、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定义和公式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者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公式为A不是非A。1.两个为反对关系的判断反对关系表现为对于同一事物或关系的两个判断,其中一个是真的时候,另一个必然为假;而当其中一个是假的时候,另一个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所以,两个判断不可能同时是真的,但可能同时都是假的。例如:某少先队的所有同学都是男生某少先队的所有学生都不是男生2.两个为矛盾关系的判断矛盾关系表现为对于同一事物或关系的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即当一个为真的时候,另一个必然为假;一个为假,另一个必然为真。例如:某少先队的所有学生都是男生。某少先队的有些学生不是男生2.矛盾律的要求从矛盾律的内容,我们可以引申出关于矛盾律的两点基本要求:(1)在词项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否定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即“A”和“非A”指称同一对象。(2)在命题方面矛盾律的要求是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同真,必须肯定其中有一个是假的。[例1]本案所有的证据都是真的。[例2]本案有的证据不是真的。[例3]本案所有的证据都是真的。[例4]本案所有的证据都不是真的。3.矛盾律的条件(1)矛盾律仅在真假的二值思维下起作用。(2)论断自身包含着某种相互矛盾的内容不违反矛盾律。(3)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与辩证法所讲的客观事物的矛盾是两回事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需要处理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矛盾、解放战争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而在现代主要矛盾则是人民内部矛盾。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它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毛泽东逻辑矛盾辨证法(二)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1.典型的逻辑矛盾(1)语词上的矛盾在遣词造句时,如果把反义词同时赋于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语词上的矛盾。这种语词上的矛盾也必然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2.判断上的矛盾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或者相互反对的判断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或者说出现逻辑矛盾。2.悖论问题悖论是这样一个判断:由这一判断的真,可以推出它是假的;由这一论断的假,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悖论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1)“说谎者悖论”这是古希腊的一个著名的悖论,它通常表述为“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2)“理发师悖论”这是罗素在1902年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罗素悖论”。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由于悖论是一种藏有逻辑矛盾的命题,因而正确的思维应当尽可能排除悖论。(三)矛盾律在法律中的应用矛盾律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必须前后一致,对于法律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1.揭示案情材料中的自相矛盾2.发现或防止适用法律中的自相矛盾3.揭露违法犯罪分子自相矛盾的狡辩公诉人:有无借条?杨:有……可能没有……唉!我忘记了!公诉人:这钱投入装修没有?杨:没有,我借给了他人。公诉人:既然是装修需要钱,为什么不投入装修却又借给了别人?杨:当时房子已经装修好,我有多的钱。公诉人:既然你有多的钱,为什么要找潘某借钱?既然是找潘某借的钱,为什么在潘某被批逮之后,却对房管办会计说,这钱是找税务局的朋友借的?三、排中律材与不材(一)排中律的概念1.排中律的定义和公式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具有否定关系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假的思想,其中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要么A,要么非A。2.排中律的要求(1)在词项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用两个具有否定关系的词项指称同一对象的情况下,必须承认其中有一种情况是真的,而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2)在命题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否定两个具有否定关系的命题,必须肯定其中有一个是真的。[例1]王某正当防卫超过一定限度。[例2]并非王某正当防卫超过一定限度。[例3]有些犯罪是故意的。[例4]所有犯罪都不是故意的。[例5]某甲和某乙都是凶手。[例6]或者某甲不是凶手,或者某乙不是凶手。3.排中律的条件(1)排中律只是在一定条件下起作用排中律也仅仅在真假的二值思维中起作用。排中律只是要求对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排除作出中间选择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不是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而是存在第三种情况,那就不能要求只在两种可能中选择。(2)排中律和矛盾律的关系矛盾律是间接反驳的逻辑依据。排中律是间接证明的逻辑根据。(3)排中律不否认事物的相互转化和中间形态排中律指出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这是从思维确定性来说的,它并不涉及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和过渡性的中间形态。(4)排中律承认认识的复杂性(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的逻辑错误。所谓“两不可”是指在同一议论过程中,同时否定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2.“不置可否”的逻辑错误。所谓“不置可否”是指对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无所断定,对问题不做明确回答,含含糊糊,不表示明确态度。我们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个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是想得到一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地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撒谎。但说谎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到。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三)排中律在法律活动中的运用1.可以保持法律活动中思维和表达的明确性2.可以起到保证法律活动中正确推理和证明的作用3.在司法活动中表现在“复杂问语”中的作用所谓复杂问语,是指一种包含有对象还没有明确表示承认的假定在其中的问话。对于这种问话,无论是回答“是”还是回答“不是”,都等于承认了这个假定是真的。华盛顿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