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红是中国传统陶瓷产品的佼佼者。是高温颜色釉中的一颗明珠,清项元汴《历代名瓷图谱》记道:“……祭红,其色艳若朱霞,真万代名瓷之首冠也!”其釉面特点是红不刺目,鲜而不过,釉面不流,裂纹不出。它的别名繁多,“霁红”,有称“鸡红”或“极红”。祭红-中国历代名瓷中的贵族://明祭红釉梅瓶明王朝对红色有着特殊的情感,红色是明代象征皇权的神秘力量,使明代红色瓷器的制作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明代红色瓷器由官窑烧制,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代红色瓷器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祭红-中国历代名瓷中的贵族是以氧化铜着色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祭红”的工艺祭红-中国历代名瓷中的贵族鲜红釉高足碗高9.9cm,口径15.8cm,足径4.2cm。碗撇口,弧腹,高圈足微外撇。碗外壁及足满施鲜艳的宝石红釉,内壁为白釉,有暗云龙纹装饰。碗心暗刻篆书“永乐年制”四字款。此碗造型秀美,鲜红釉纯净无瑕,亮丽匀净,为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唯一带有永乐官窑年款的红釉器。永乐红釉高足碗故宫博物院收藏明宣德宝石红釉僧帽壶台北故宫博物院永乐烧成了“鲜红”与宣德烧成了“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祭红-中国历代名瓷中的贵族明宣德鲜红釉菱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故宫博物院明朝初期试制成功的“祭红”,到宣德时最好.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祭红-中国历代名瓷中的贵族明成化鲜红釉盘,高5cm,口径20.9cm,足径13.5cm传世的成化后的鲜红釉瓷器极其罕见,故极珍贵。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明嘉靖清宫旧藏黄地红彩缠枝莲纹葫芦瓶高45.1cm,口径5.1cm,足径13.4cm《大明会典》说:“嘉靖二年令江西烧造瓷器,内鲜红改作矾红。”郎窑红至清康熙三十年后,“铜红釉”得以恢复,有“郎窑红”之称,因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御窑厂窑务时创烧而得名。郎窑红釉釉层厚,玻璃质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在高温下流动性大,器物口沿处因有流釉而釉薄呈现自然白色,底部釉厚色浓甚至釉凝成堆。清康熙郎窑红釉瓶口和底的一圈白线谓之灯草边牛血红桃花片郎窑红釉色多为深红色,有似牛血红,红中偏黑;有些还带有绿、粉色苔点;有似豇豆红。豇豆红郎窑红胆式瓶(清康熙)火焰红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祭红梅瓶雍正时期红釉烧制的色调较前代更为润泽艳丽。而以这种“年窑”,更为精美。釉色深沉、均匀,看上光洁、莹润至极。绿郎窑“要想穷,烧郎红”现代铜红釉制品霁蓝釉又称“祭蓝”。又称“积蓝釉”、“霁青釉”。霁蓝釉由元代景德镇窑创烧,明清两代一直都有生产。扬州双博馆镇馆之宝元白龙纹霁蓝釉梅瓶明宣德霁蓝釉盘霁蓝以宣德时最为名贵,被誉为“宝石蓝”,和霁红、甜白并称为永宣瓷器三宝。宣德蓝釉白花鱼莲纹盘元蓝釉白龙纹盘洒蓝釉又称吹青、鱼子蓝或雪花蓝。洒蓝创烧于明宣德时期,但宣德时烧造并不成熟稳定,数量极少(传世的仅有几件官窑钵式碗)。清康熙时官窑和民窑都大量生产,多加金彩装饰。康熙以后各朝都有生产。清代康熙洒蓝釉故宫博物院藏品。://明蓝釉描金匜清康熙蓝釉金彩山水纹尊金彩器古已有之。元以前是用贴金工艺。清代将金磨碎成粉,再掺加铅粉,金子与铅粉的配比为十比一,然后用笔绘于瓷器的表面,再入温度为700-850℃的炉中烘烤,出炉后打磨。嘉庆以后德国人居恩发明的“金水”传入中国,于是用金描绘的瓷器数量大增。“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清雍正霁蓝釉瓶雍正瓷釉色纯正,造型设计最完美,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雍正蓝地白花鱼莲纹香碗文献中称之为“厂官釉”。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的重要品种之一,以6%—10%的氧化铁为发色剂,在1200℃—1300℃之间烧制而成,但需较长时间慢慢冷却,釉色黄绿掺杂,在黄褐色底色中散布着密密麻麻的细小绿斑点,整个釉色看上去与茶叶末极为相似,故而得名。茶叶末釉开始烧制于唐代,如当时的耀州窑就是大量生产茶叶末釉器的窑场,清代做的最好。茶叶末釉茶叶末釉最早用于民间使用的粗陶制品上,属大俗的东西;雍正时期,成功地烧成瓷胎茶叶末釉,遂成大雅之物。由于配方和烧造条件的变化,茶叶末釉的釉色很难做到完全相同,也因此而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如雍正制品的釉色偏黄,叫做鳝鱼黄;乾隆朝的釉色偏绿,俗称蟹甲青。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清乾隆茶叶末釉大吉瓶亦称鸡油黄、“浇黄”。是一种纯正的低温铁黄釉。它创烧于明宣德年间,盛于弘治年。制作时,先由高温烧成素瓷,然后以浇釉方法将釉施在素瓷上面,再经过低温烘烤而成。娇黄黄釉描金双耳罐,明弘治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大明会典》卷二零一载:“嘉靖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解。”金红釉又称胭脂红、“洋红釉”,一种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清康熙朝由西方传入我国,故名。金红釉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器上施以含金的红色釉,并在800--850摄氏度彩炉中烘烤而成。金红釉雍正胭脂紫釉碗雍正淡粉釉瓶孔雀绿,又称法翠,它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低温釉。早在汉代时,我国就已出现了釉面光亮的低温铅绿釉。到了明代正德年间,孔雀绿釉已烧造得十分成功。清代前期亦较盛行,其特点是釉面密布鱼子纹状小开片。孔雀绿孔雀绿釉碗,明正德,清乾隆帝好艺术,亦喜奇技淫巧,工匠们为了投其所好,以高超的手艺不断在各艺术门类之间融会贯通,创造了许多新的品种。当时的各种仿木纹、仿竹器、仿象牙、仿漆器、仿玉器、仿石器及各类象生瓷纷纷出现,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像生瓷松石绿釉因釉色酷似天然绿松石而得名,是清代生产的一种釉色瓷品种。松石绿釉白釉塑龙蝠纹包形水盛清乾隆长:9.3厘米直径:12厘米高:7厘米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器型小巧,器壁以宽细不等的皱折向口部收拢,口沿塑以龙蝠纹,造型生动秀美。此器胎薄体轻,为浆胎制品,所施白釉微微泛黄,犹如米浆,光泽温润。这种鲜艳的红釉叫珊瑚红,它与矾红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始烧于康熙朝,盛于雍正、乾隆朝。清乾隆红釉仿朱漆盖碗直径10.8cm清乾隆仿木纹釉碗14.1cm碗撇口,浅腹下垂,玉璧形底,无款,胎体较厚重。碗内施白釉,外施仿木纹釉,底足支钉,钉痕隐藏在木纹的旋涡里,设计巧妙,纹理自然,瓷木莫辨,巧夺天工。仿木纹釉始见于雍正时期,盛行于乾隆朝,器型同西藏喇嘛教所用的木质碗,此碗仿制效果自然、逼真,显示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水平,乾隆御题诗中,称此器为“扎古扎雅木”。唐英仿木石釉开光诗文钵清乾隆尺寸:直径13.6cm口沿内敛,腹部浑圆,底部微内凹,有六个支烧痕迹。口沿描金一周,内外皆施仿木纹釉,呈暗红赭石色,仿木纹理清晰,质感逼真。腹部三组海棠形开光,内以浅褐彩绘大理石纹,在石纹上以墨彩书“广种书中粟”,落红彩“绩”字方章款;书“窗下读书者”落“铸”字方章款,以及“须会古人心”,落“陶”“铸”方章款。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花觚(仿铜器造型,陈设瓷),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绝。1.大瓶颈部两侧贴金彩夔形双耳。全器十六道纹饰,十五种釉、彩。口部为紫地、绿地珐琅彩绘缠枝花纹各一周。颈、肩部有仿汝釉、青花缠枝花、绿釉、窑变、斗彩缠枝花、东青釉印花各一周,彩釉间以金彩圈线相隔。2.腹部祭蓝地描金开光彩绘十二幅吉祥图案,其中六幅为花卉、蝙蝠、蟠螭、如意、蛀字带等组成的寓意“福寿万代”图案。另外六幅为“三阳开泰”、“丹凤朝阳”、“太平有象”、“吉庆有余”等图以及楼阁山水、博古图等。3.近底处及足部有哥釉、青花缠枝花、绿地变形莲瓣、仿官釉、祭蓝描金缠枝花等纹饰4.瓶底豆绿釉地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5.此大瓶在一器上集中施用了包括粉彩、釉里红、青花、五彩在内的所有中国传统瓷器彩绘工艺和多种制瓷技法,颈、肩、腹、足、耳几个部位分别烧制后,再黏合而成整体。如此工艺复杂的精美器物,充分反映了乾隆朝制瓷工艺的精湛。为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清乾隆多种色釉大瓶(瓷王高86.3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