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皇帝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创立:秦始皇特征: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弊端:皇帝的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政治决策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发展影响:历代都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演进趋势:君主权力越来越集中2、皇帝制度的消亡:1912年2月12日1、君权和相权的矛盾(1)原因:(2)性质——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2、汉至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3、发展趋势?西汉: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君权与相权“汉承秦制”,丞相-----位高权重A频繁换相B从低微中选相C中朝先行决策增设副相姓名离任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2月许昌免职3年8月田蚡去世3年9月薛泽免职7年6月公孙弘去世2年4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严青翟畏罪自杀2年10月赵周下狱死2年7月石庆去世8年3月公孙贺下狱死12年2月刘屈髦田千秋下狱腰斩昭帝时死2年22年汉武帝时中外朝制度皇帝提拔的人才亲信的将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有事上报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省门下省皇帝中书省(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审核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政事堂行政:军政:1、中央“二府”2、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扩大皇权(二府三司)削弱相权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宋代中央政治制度秦西汉宋代隋唐(三公九卿)(频繁换相;中外朝制)(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三省六部制)君权与相权元朝(沿用宋制)——相权遭到削弱读史有感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宰相上朝奏事有座位。明代自朱元璋起,“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趋势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渐分散和削弱。“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当今社会有哪些方法可以制约权力的滥用吗?2、在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三、古代监察体制秦朝: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御史大夫、监御史)西汉:地方:设十三州部刺史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机构。汉代以后:监察制度逐步健全(御史台、通判、提点刑狱司、厂卫制度、都察院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为维护专制王权,发挥过积极作用。局限性: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严重破坏。明朝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朱元璋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明朝严密监察百官,也说明了明朝的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情景思考)选官制度实行时间依据范围特点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隋唐至明清考试成绩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先秦世袭贵族秦汉魏晋南北朝才能品德以官举士,百姓不得参与,体现封闭的特征。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遵照嫡长子继承原则代代相传,占有封地世官制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察访荐用任用—废除:清代(1905年)—完备:唐朝创立:隋朝—鼎盛:明朝—改革:宋朝考试内容:儒学经义目的:强化专制统治材料二:在清朝,有个主考官出个《项羽拿破仑论》的作文题要考生做。一考生知道项羽啊,于是就写到:“项羽力能拔山,何况拿一破轮乎?”材料一: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科举制的评价积极作用:A.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C.以考试选拔官吏,较为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D.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E.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F.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消极作用:A.科举制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B.明清时期,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之人,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严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长C.清末科举制,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县州府路行省元县州路宋县州道唐(郡国制)县郡秦汉地方行政体制朝代五、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元朝行省制度藏、川、青部分地区山西、河北、山东(中书省直接管理)A、便利了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B、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C、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省---路---府---州---县3、地方行政结构:4、意义:2、行省的职权受到中央严格限制和监察。1、设10个行省、3个直辖(腹里)、宣政院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分权集中中央集权集中皇帝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两大矛盾之间权力调整:地方权力中央权力皇权相权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明清前]①维护统一,安定社会。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②导致政治腐败,政局动荡。③束缚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造成社会发展的迟滞,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给中国社会有深远的影响,不可能消除腐败与分裂。小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1)从汉朝至元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权力高度集中(2)在中央行政制度上,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3)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5)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制度,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1、汉武帝后期,中枢决策机构是A中朝B外朝C门下省D参知政事2、汉武帝时的州部刺史代表中央行使的职权是A、地方行政权B、监察权C、军权D、财权3、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相权以辅助自己B加强皇权C建立外朝D便于在门下省议事4、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A.外朝和中朝B.刺史和御史大夫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5、北宋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是()A.重用内朝B.增设参知政事C.设刺史D.建立行省6、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主要积极意义是A健全了监察制度,但效能有限B限制了相权C有利于稳定税收制度D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协调关系CBD7.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不包括A.以功臣为相B.建立中朝C.设置刺史D.频繁换相A8.下列对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叙述,错误的是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视B.地方独立性增强,中央集权削弱C.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权力越来越大D.中央对边地治理渐趋严密9、西汉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是:A十三部州B中朝C外朝D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