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理念)编辑锁定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中文名工匠精神外文名Craftsman’sspirit主体工匠内涵精益求精目录1.1简介2.2工匠精神的内涵3.3工匠精神的限制1.4工匠精神的传授2.5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1.6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简介编辑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工匠精神的内涵编辑1、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2、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1]3、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2]4、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工匠精神的限制编辑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比如瑞士的手表制造行业。因为要做到完美必须耗时长,成本高,因此价格也会更高。工匠精神的传授编辑“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夏奈尔首席鞋匠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须具备的特质。这种特质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的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旧时代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3]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编辑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JohnHarrison,1693–1776):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出了五台航海钟,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编辑“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4]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搞不好?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上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如日本,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家做事比我们更严谨,更具有工匠精神。[1]企业不能盲目学习和引进日本式管理。日式管理最值得学习的是一种精神,而不是具体做法。这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第一是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给你带来的钱;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益管理就是“精”“益”两个字。在日本人的概念里,你把它从60%提高到99%,和从99%提高到99.99%是一个概念。他们不跟别人较劲,跟自己较劲。[5]参考资料1.《严谨的工匠精神》.鲜果网[引用日期2013-05-22]2.找回失落的工匠精神.豆瓣网[引用日期2013-05-22]3.《中华手工》2007年第4期-王迩淞,工匠精神4.《工匠精神:诚意之作魅族Flyme》.天极网[引用日期2013-05-22]5.《东莞日报》2010年10月25日-曾伟,学日本式管理最难在于工匠精神词条标签:非社会,社会老罗自述:说了三年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不觉得我们正身处一个“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因为“工匠精神”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一直都是缺失的。口述|罗永浩记者|王珊珊摄影|高远“工匠精神”这个想法,最早是在给我们公司设计logo的时候提到的,logo上有一把锤子,代表的就是工匠,也可以用它来讲匠人精神的故事。外界认为我们在海报和演讲中反复提及“工匠精神”,不过是一种营销策略,叫“情怀营销”。对此我想说,没错,“工匠精神”就是我们的营销,任何意识到这是营销,并以为自己看穿了天机的人都是笨蛋。营销不是骗人,它的核心是讲一个故事,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蠢的人才只谈配置。“工匠精神”的缺失,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问题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工匠”的地位是很低的。尽管中国早已是世界工厂,但当代的企业依然缺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和尊重。而欧美文化里,古时的出色工匠,可以跟艺术家和作家齐名。有人说我们就是身处在一个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时代,或者我们这个时代就是很浮躁,我并不认同。每个时代的人都说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很浮躁,这种观点无非是人在特定年龄段里的特定想法。现在这个时代并没有格外浮躁,“工匠精神”在我们国家的文化里一直都是缺失的,而在一些强调“职人”和“匠人”的文化里,一直都是不缺失的。这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我感觉中国人对品质的要求一直在进步。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手工业没落,全面进入规模化生产。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的品质观念一直都在进步,只是当下的国货还没完全达到国人心里期望的高度。兑现和坚持工匠精神的过程,整体来说,并没有比预想来得艰难。在开始阶段,我说我要做手机,就连我的亲人和朋友都不赞同,那时候我去见10个人,9个半都是嘲笑和不理解。尤其我本人不是科技行业出身,一点这方面的背景都没有,要做一个手机公司,还要做一个有品质的产品,几乎没有人觉得我会成功。锤子科技是由“事儿逼”组成的团队在车间和作坊里我们经常能听见工人的一些口头禅,比如“差不多就行了”,而在车间和作坊外,这也成了很多人的生活态度。“认真你就输了”是我特别反感的另一句话。此外我还特别讨厌“成王败寇”、“狼性”这类恶劣的价值观和庸俗人生观。“工匠精神”并不是一个晦涩的概念,一说大家都懂。但它确实在中国人的性格中是少见的,所以也是可贵的。其实“工匠精神”是一种比较书面的说法,口语里不太用,我们在公司内部很少用这个词,但是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它代表着对细节和完美的无限追求——做一个“事儿逼”。我们的团队从一开始就有很多“非常事儿”的人,因此在设计公司logo的时候,“工匠精神”是一个不谋而合的想法。在公司里,已经没必要专门去诠释、宣传这个词了。后来公司不断扩大,加入的新人基本可以分成两类:一种本来和我们就是一路人,来了之后如鱼得水;一种本来不是这样的,我们也没有刻意去宣传或者洗脑,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会了解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什么样的团队,他自然接受了我们要在各种细节上打造完美,于是这样的人会留下来,受不了的人可能就离开了。我们很多员工把自己的工作成果拿给主管和同事看的时候,心里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担心细节做得还不够好。工作成果并不限于产品本身,你做一个PPT也好,做一个报表也好,做一个内部分享也好,追求细节完美都是要付出额外的心血和精力的。所以在这样的团队里,大家心里的那种惴惴不安,恰恰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状态。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老工匠,面对每一个作品时,我想都是心怀敬畏的。以工匠精神做事,每个人连沟通气质都不一样了。沟通气质往往和性格有关,跟工匠精神没什么必然联系,但这样的人对自己做的东西永远不会满意,别人夸他的时候,他可能会得意,但到了自己去评价作品时,肯定是要各种挑毛病的。他们在产品上体现出的共同气质就是非常注重细节。对外我曾说过自己的角色就是工匠精神的“吉祥物”,事实上在我们公司内部,有很多工匠式的人物在带着大家往前走。“吉祥物”是一种谦虚的说法,但并不是说我只做了这个。其实我还可以有更多谦虚的说法,因为中国人喜欢谦虚。90分以上提高1分都很难在整个中国,像博朗兄弟、盛田昭夫和乔布斯这样的企业家不多,但是追求细节和品质、具备工匠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还是有的。但我内心里感觉,目前看到的这些企业的视野、格局、境界还不够,基本上一直都在制造业,突破不出去。乔布斯时代的苹果肯定算得上“工匠精神”的代表,但我不认为它现在还是。早期的博朗跟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一样,是典型的产品和设计驱动型的企业。我有一些经典的博朗产品收藏,都是博朗早期的电子产品,几十年前生产的。严格地讲,我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博朗的产品,因为这些旧东西大都不能用了。我收藏它们,只是因为它们在工业设计上的参考价值。在迪特·拉姆斯担任设计总监的黄金时代,博朗做出了很多真正能够打败时间的伟大工业设计,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极简主义、美观优雅、易用性强(以当时的条件来说)。当然了,全世界喜欢工业设计的人都会收藏或尝试收藏几件博朗早期的产品。比较可惜的是,今天的博朗已经比较平庸了。说回到锤子团队,围绕前面谈的这些优秀品质,如果行业平均分是80分的话,我们的产品肯定在90分以上。但90分以上再提高1分都很艰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非常不易。我要做卓越的、能被更多人使用的产品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不足,有很多好的想法还没有实现。比如我们想要选用某一种工艺,却因为规模小,供应链上的制造商不愿意向我们提供。还有一些元器件我们需要专门定制,才能满足更苛刻的设计要求,但也是因为生产规模小,供应链上并不提供这种支持,或者价格异常昂贵。我们自然也要考虑成本,工业产品没有“不惜工本”的说法。因为T1的定价在2500到3000元,有些想法就受制于成本最后不能实现。如果能够像苹果一部手机卖到5000块以上,那就可以实现更多的想法。我们目前确实还没能做到把一个产品以更高的附加值卖出去。所以,我们一边追求工匠精神,一边也受制于成本。有些企业瞄准人性的务实需求,选择生产高性价比的产品;有些企业瞄准人性的虚荣需求,选择生产奢侈品。我觉得企业做哪种选择都很正常,只是以自己喜欢或擅长的方式去满足不同人性需求而已。从个人的好恶上,我不太喜欢高性价比的东西,因为这通常意味着过多的品质妥协。但我也不喜欢奢侈品。比如说一个科技公司开发了一个智能手表,卖两三千块钱,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表带就卖十几万,这就很奇怪,我是非常看不上这种做法的。我个人喜欢中高端的商品,也有把握做好中高端产品,我希望我们的产品在保证品质卓越的前提下,能被更多的人使用。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