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辛弃疾是豪放派的领军人物,代表了南宋爱国主义词作的最高水平。辛弃疾的词在宋词乃至整个词史上都占有最崇高的地位,拥有最深远的影响。第一节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一、辛弃疾的生平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1140-1162),起义南归时期;第二期(1162-1181)为南渡初期;第三期(1181-1203)为闲居带湖、飘泉期;第四期(1203-1207)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二、辛弃疾的思想坚持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辛弃疾思想的主导倾向,这表现为对中原山河和人民的系念,对恢复统一的向往,对苟安投降的谴责批判。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现实基础,一方面他从小就受到祖父辛赞忠君爱国、抗金恢复的教育,继承了屈原、李白、杜甫等关注祖国命运的爱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同时他的爱国思想又建立在对抗金形势的清醒认识和估计上。辛弃疾承受的是传统儒家教育,也濡染了佛老思想。其人生观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主;但在退职闲居,特别是他的晚年,因抗金理想不能实现,喜欢出入老庄、谈禅说佛,向归依自然、乐天知命的佛老中求解脱,时而流露出消极颓唐情绪。这是当时一般文人儒士的共同点。第二节辛词的思想内容辛弃疾的词,按写作题材和内容的不同,这些词可分为四大类:一、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亦即爱国词);二、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农村词;三、描写自己赋闲生活的闲适词;四、言情体物的咏春艳情词,在辛词中最具特色的是以英雄自许和以英雄许人的爱国词。一、爱国词辛词中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辛弃疾首先是一个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杀出来的爱国斗士,他具有其他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而且具有一个伟大军事家的素质和才华。实大而声宏,膏沃而光晔,他词中的爱国思想比其他作家就更自然、更充沛、更坚实、更真切。他决不仅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作爱国词,也不必有意地去“作”爱国词,他只须让一腔真情宣泄出来就自成绝调。正如前人所评:“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尔!”(范开《稼轩词序》)“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徐釚《词苑丛谈》卷四引黄梨庄语)辛弃疾爱国词的内容又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1.以自我为中心,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在辛弃疾的词集中,有一些记录自己“少年横槊、气凭陵”(《念奴娇》)的战斗生活的词,或借助追念这种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句一壮事,写出这段生活中的壮事,然后归入深沉的感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辛弃疾一生政治身世的悲愤,也同样是陈亮的悲愤。辛弃疾不仅“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而且也“以功业许人”。因此,他在酬唱词中,很少只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建功立业共勉,使在一般人手中及容易变得陈腐的酬唱词面目一新。如《水调歌头·寿赵曹介庵》、《千秋岁·金陵寿史帅致道时有版筑役》、《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甲辰岁寿》等。2.表现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和表现苦闷时依然充满昂扬奋进、不甘屈服的精神的作品由于受制于以投向苟安为基本国策的南宋小朝廷,任何爱国志士的愿望肯定都要落空,志向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陆游和辛弃疾的悲剧都在这里。因此,表现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就成了辛弃疾爱国词的重要内容。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上片主要是借景抒情。开头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片借典抒怀,词人借写晋代和三国时的人物典故,表现了自己欲进不能,欲退不忍的进退两难的处境。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3.不满于偏安江左的局面,谴责和愤慨只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安危的投降派的词作辛弃疾不满于偏安江左的局面,日夜思念沦陷区的大好河山和父老兄弟,为了收复失地,解救同胞,他大力讴歌北伐恢复。在辛词中,“西北”、“长安”、“神州”等字眼出现的最多,它们背后充满了作者对故国的一片深情。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再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梁启超云:“《菩萨蛮》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艺蘅馆词选》)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因为难以一一指实最后都通过景色写了出来。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会,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二、农村词辛弃疾直接或间接描写农村的词约有三四十首,这是对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和发展。虽和苏轼一样,对农民的痛苦生活缺乏理解,但对农村的劳动生活、自然景色有更为广泛的表现。如《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又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三、闲适词辛弃疾在上饶、铅山赋闲近二十年,写下了不少流连诗酒、啸傲溪山,表示与世相忘的作品。但对慷慨有大志的辛弃疾来说,“闲适”并非所愿,因此在这类题材的作品中,很多都包含了一种牢骚、怨艾,以致不满、怨恨的感情,因而这类作品又绝不是闲适所能范围的。如《水调歌头·盟鸥》: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四、艳情词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大约有近60余首具有传统风格的言情体物咏春词。这些词大多写得疏朗明爽,清丽中见俊俏,带有婉约风韵,刘克庄说:“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晏幾道)、秦郎(秦观)之下。”表现出以雄健清劲和悲慨深沉情思为底蕴,寓刚于柔或摧刚为柔的妩媚秀美。如其《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此词题作“春晚”,实写闺怨,《蓼园词话》说是“借闺怨以抒其志”。起调三句点出分别的情事、地点及分别后时序的变化,“怕上层楼”以下围绕的一个“愁”字委婉、层深地叙写念远之情细腻地描写出情人的心理。下片从用花卜归期的动作,梦中的哽咽语表现缠绵的相思“愁”。风格婉媚温柔。另如《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然却在,灯火阑珊处。该词与杜甫的《佳人》、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同一机抒,与其说是追求情人,不如说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梁启超语)的自白。第三节辛词的艺术成就一、豪放风格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苏轼开创豪放词风之后,北宋并没有出现有力的继承者。难度之初,张元幹等人用这种风格写了一些爱国词,但终未形成一派之风。到了辛弃疾,情况才发生根本改变。辛弃疾用这种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介存斋论词杂著》、《艺术概》语),使豪放不但成为他创作的基调,而且蔚然成风,别为一宗,正式成派。辛弃疾本人亦登上了豪放的最高峰,成为这一派的杰出代表。为了创建豪放词风,辛弃疾使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辛弃疾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辛弃疾笔下的景物和场面也多飞动壮观饱含豪放色彩。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和《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等,都有这种特点。稼轩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及象征手法来加强豪放色彩。在词的创作中,辛弃疾使用象征手法,使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能冲破时空的局限,在更宽广的天地里驰骋。他不但善于在局部刻画中使用这种手法,还能以此来结构全词,表现其庄浪恣肆的胸怀与奔涌不羁的感情。如他的《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娑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辛弃疾从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任上被弹劾免官,回到江西铅山他的瓢泉新居,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再度闲居生活。这首词就作于闲居瓢泉期间。词前小序云:“赵昌父七月望日用东坡韵叙太白、东坡事见寄,过相褒借,且有秋水之约。八月十四日,余卧病博山寺中,因用韵为谢,兼寄吴子似。”据此可知,他写这首词是为了答谢赵昌父(蕃)并兼寄吴子似(绍古)的。词以以梦幻的形式,在浪漫主义的想象中,表现自己鸿鹄高举的志向以及这种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