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分析――竹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师作品分析竹屋隈研吾建筑师简介隈研吾日本建筑师,建筑融合古典元素与现代风格为一体。著有《十宅论》《负建筑》。1979年完成东京大学工程研究硕士课程。1985-198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和亚洲文化委员会作访问学者。1990设立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1998开始在庆应大学任教。2002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2001为石博物馆设置的2001年国际石造建筑奖。2000日本建筑学会东北宪章的设计大奖。2000“互动内部空间”设计选集大奖1999波士顿建筑师协会未建成建筑优秀奖。1997日本建筑学会奖。1997美国建筑学会杜邦Benedictus奖第一名。1997地域设计奖大奖。1995年度设计奖大奖,文化/公共机构。代表作:竹屋,莲屋,广重博物馆,z58水玻璃等。建筑面积:716m2建筑层数:2建筑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基地按照传统做建筑,首先要做“叁通一平”,“七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上面。房子通过其规模,形式,方向,通道的布局来表达屋址,通过房子的各种空间,屋址在不同的部分和规模得到理解。未经修造的坡地上被放置了方形盒子,隈研吾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丰富的错层和与会的空间形态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筑物的建筑语汇。建筑总况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呈一狭长方体,整个建筑外围都由竹子围合,纯净的形式和日本建筑形式的骨架体,象征着一种支撑的力量,令人有某种安定的情绪,隐喻着时间性的沉思,临近的空体。建筑主体共有两层,主入口由侧破而上通向二楼右后方,有效的分解了来访的客人,维护了风景中的那一份静谧。入口隐蔽而简朴,在未经修改的基地上放置的阶梯,将拜访的人们引入一个私密而似乎藏有很多故事的空间。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因地形,二楼的光线充足,是很好的观赏平台,人们可以从此看到绵延的长城和山区的秀色,视野开阔,令人心情舒畅,有融入大自然的冲动。一楼处在斜坡的地段,隐蔽性较强,但可用空间不多,就做了两间卧室。建筑平面从平面上看,起居室和交通空间都放在入口外边,卧室这些私密空间都放在里面,而后面的交通空间将这两部分相连,从入口进来,一边通向起居生活区,一边通向卧室私密区,将两边分开,互不干扰。钢结构的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同交通空间分离开来,而穿插在建筑中的竹子符号实际上将内部的整体空间分成不同的小空间,为丰富竹屋的建筑语言谱写了小小的分段符。玄关两旁的竹子装饰将空间隔开,引导人们从事外进入室内,同时将无关空间屏蔽。餐厅与起居室相连,采光充足,长方形的空间也利于交流和交通。起居室在正对山景的区域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又远离城市喧嚣的交流环境。建筑立面及剖面从立面上看,二楼起居室区朝东,难免大部分采用了落地大型玻璃窗,使居住者很好的欣赏到大自然的风光,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使内与外相互交融为一体。卧室区简单的开着方形窗,使外围的可推拉式竹门有效地组织了外立面的装饰效果,光线经由这些竹子进入室内,形成了意想不到的光学意境。从剖面面上看,竹屋的层次空间更为丰富,并不是简单的两层。第一层,是一楼的空间;第二层,是水池底面;第三层,是休息室、地板及餐厅;第四层,是起居室;第五层,才是厨房、卧室、入口及交通空间。建筑空间我们觉得竹屋的最奇妙的空间是在中部,从入口进来,下几阶楼梯便可进入。建筑师将整个空间做成一个浅的水池,在中心又做了一个略高于水池的方形台以及四周几块略高于水面的跳板。台子的四周则由竹子围成,底下垂直排列的竹子与顶上横向排列的竹子围合成一个半开放的空间,这种处理手法是日本当代建筑师经常使用的。一种对立中产生的对话的中性虚空,即日本传统建筑形式所强调的空间的不存在性——“没有实体的空间”——可流动的、无形的空间。对于“枯山水”和“庭院”的喜好,让建筑师偏爱上了营造一个供人思考的内向性的空间,而这个空间却是富有禅宗意味,内庭延伸至居室之内,让人们能够更加接近心目中的那个永恒宁静的自然。而这种由竹子交叉组合的形式的灵感竟来源于对脚手架的感觉。在这,人们可以很好地欣赏到屋外四季变化的景色,给自己与大自然的共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可以重新获得身心的平衡。建筑材料恢复一棵60ft的树需要60年,而一棵30ft高的竹子只需59天就可再生。竹类植物生长快,再生能力强,生长周期短。竹纹纹理通直、色泽淡雅、材质坚韧、资源丰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材料资源,一直是地板及各种建筑构件的理想材料。隈研吾面对不同建筑材料,是把它们作为已知条件来设法制造一个远离混凝土建筑的状态,他要制造一个场所、状态。竹子在这里已经超越一般建筑材料的作用。从竹子制成的脚手架看到了竹子粗犷与精度的较好结合,隈研吾决定在长城脚下用竹子做建筑。竹子经过热处理,并涂以颜色,与周围景观相协调。评价我们对隈研吾的了解是从竹屋开始的,并借此对其思想有了一定认识,我们试图把他与安藤忠雄相比较,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他创造的空间令人振奋,而隈研吾建筑的空间会使人感到人与场所的交融。竹屋带有日本茶室的感觉,与长城的雄伟和连绵的山脉产生一种对话。建筑材料———竹子对于隈研吾并不仅仅是装饰材料,它代表了建筑的本身。隈研吾与安藤忠雄还有一处不同。安藤忠雄是上个世纪日本的标志性建筑师,他身上有那个时代建筑师的显著特点,即建筑也要有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要有自己的传承。安藤忠雄采用的是将一个建筑元素的重复使用,来达到建筑的传承。而隈研吾作为一位21世纪的建筑师,那种传承方式已过时,新世纪的传承很多时候是基于一种对先前既有建筑的打破。但打破不是绝对的,传承在一段时期内还是继续存在的隈研吾在其作品中《负建筑》中表述了其希望把外放型的建筑趋势,变成内向型的凹陷的建筑。在原来山顶公园的地面上,筑造一个剖面呈U字形的混凝土构造体,然后在上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来形状。建筑看上去只是在山顶大地上开了条缝,而且只有从空中鸟瞰才看得见这条缝,从地面人们看到的只是山。如果说通常建筑的存在形式是造型性的,这个展望台就是空洞性的,采用了造型的逆转形式,建筑的形态被抹消了。尽管如此,在这个建筑里人们在经验上对建筑空间秩(sequence)的认识还是确实地存在着。通过做这个建筑我发现了以体验性的建筑、以作为现象的建筑来取代从前的建筑形态的可能性。这是隈研吾“让建筑消失”的初期探索,后来,他借鉴了町屋(注:日本传统城市中面向街道的铺面房)。町屋在面向街道的门面部分多装有木格子窗,这种木格子窗把室内外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成功地做到这种联系,需对粒子的素材、尺度把握得非常细致慎重。首先要对构成外部环境的素材与尺度进行解析。对作为内外媒介的粒子进行设计时也要选择恰到好处的素材与尺度。需对在环境中不断变化的主体的活动进行分析。主体相对于粒子的距离、主体在场地中以怎样的速度移动,解开这个多元方程式,可以决定粒子的素材与尺度。对于建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形态或造型,而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粒子。成功地设计出最合适的粒子,建筑与环境就能相互融合,建筑也就消失了。在这样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是简单地把建筑埋起来而是用把建筑粉碎解体的方法来使建筑消失的可能性。粒子的设计完成了,其他的因素,如平面、形态也自动解决了。传统的设计流程是首先决定平面和形态,最后再考虑室内外分界部分的细节。建筑师的自白一般来说,“修造基地”的目的在于使用地和建筑物形成对比,从而进一步式建筑这种人造物的高精度与风景的低精度形成对比。而这一次,我想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长城周围风景的粗犷(低精度)非常有魅力,我不要用“基地”去抹杀它,正相反,我想以它的精度为基准,将建筑粗犷化,从而使两者达到和谐统一。也许低精度比高精度更难,弄不好会造成令人不快的土里土气的印象。我看见了柱子制成的脚手架,发现其精度的粗犷程度非常理想,我决定就用它了。我们把节距、粗细各不相同的竹子实物模型立在基地上,一切对风景与建筑的精度进行确认,一边进行作业。——隈研吾小组成员: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