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决定-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台灣中高齡離職者的勞動參與和再就業台汽與中石化的實證研究*2001年3月張晉芬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chinfen@gate.sinica.edu.tw)李奕慧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yihwei@mail.tcu.edu.tw)*本文節錄自同題目的一篇論文。1一.前言不論從勞動參與率或是在整體勞動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來看,從80年代開始,中高齡的勞動供給都已是台灣勞動市場中不可忽視的現象。在1990期間年代的失業潮中,中高年齡失業人數的增加,也受到相當的注意(辛炳隆,1999)。如何促進這些特定年齡層失業勞動者的再就業,已成為勞動研究領域中的新興議題。在台灣失業問題的研究中,較少是以中高齡失業者為主要的樣本。即使有一些相關的研究,也多半是屬於政策取向,關心如何提高其就業率(例如,成之約,1999;李漢雄及曾敏傑,1999)。有些則是在分析年齡層間的差異時,順便提及中高齡者的失業狀態或是再就業困境(辛炳隆,1999;李誠,1999)。而在研究失業期間或是求職結果的決定因素時,年齡也只是一個變項(林祖嘉,1991;張清溪及駱明慶,1992;莊慧玲與魏上凌,1994)。但是,除了較年長之外,中高齡失業者還具有一些其他失業族群所沒有的社會特徵,包括擁有較長的工作資歷以及承受家庭經濟的負擔。本文將要探討中高齡失業者的再就業模式是否與一般求職者相似,以及這些屬於中高齡者族群的社會特質是否也有重要的影響。另外和過去研究不同的是,基於年齡的因素,我們也將分析有哪些因素影響這群人的勞動參與意願。本文所利用的資料是來自於第一位作者對兩家公營事業被資遣員工的問卷調查結果。公營事業民營化是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捩點。在1991年「公營事業移轉民營條例」修正案通過之後,1994年開始陸續有公營事業完成私有化(張晉芬,2001)。多家公營事業出現大規模資遣的現象,造成許多員工失掉過去被視為「鐵飯碗」的工作。而在這些案例中,台灣汽車客運公司(台汽)及中國石油化學公司(中石化)是執行規模較大者。本文是以台汽在1996年底離職的員工,以及中石化1994年私有化完成前後的離職員工,做為研究對象。在分析策略上,是採取兩階段模式。首先利用邏輯迴歸模型分析受訪者繼續留在勞動市場的意願和決定因素,然後再利用生命事件史統計方法,分析有哪些因素影響再就業。二.中高齡失業背景及資料來源在1990年代初期國內的人口學家曾經提出台灣勞動力老化的現象,認為是人口結構趨於老化的結果(王德睦與陳寬政,1991)。如果用勞動市場的角度加以詮釋,這也是反映中高齡就業者勞動供給重要性的增加。根據官方的一項推估,在2過去15年間,中高年齡層(45到64歲之間)佔整體勞動力的比例持續增加;相對的,年輕(15到24歲)和青壯年(25到44歲)的比例卻有下降的趨勢(引自龔文廣,1999:2)。除了佔勞動人口的比例之外,勞動參與率和失業率是另外兩個觀察中高齡勞動力特性的指標。曾經有學者指出,由於缺乏完善的退休金給付制度及因為年資累積所得到的高薪資的關係,使得台灣的勞工遲遲不肯離開職場,而呈現中高齡者勞動參與率居高不下的狀況(RaymoandCornman,1999)。不過,Raymo和他的同僚所研究的期間是從1970到1990年。和1990年代的發展大不相同。從表一的資料來看,台灣在過去20年間,勞動者年齡結構的最大變化就是年輕人(15到24歲)的勞參率大幅下降,這應是與受教育年限的增長有直接的關係。而在中高年齡層方面,50-54歲組的勞參率大致維持穩定,而55到59歲和60到64歲組的勞參率則是呈現逐漸下滑的趨勢。至於失業率方面,表一的下半部顯示,在90年代的末期,三個中高齡組的失業率都明顯的增加。但是,整體來說,中高齡勞動者的失業率仍是低於全國的平均水準。從整個表的數據來看,面對90年代所發生的普遍性勞力需求萎縮的衝擊,中高年齡的勞動者似乎發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應付方式。其中一種做法就是退出勞動市場,這可以從在這段期間55歲以上各年齡組的勞動參與率緩慢下降的趨勢中看出。另外一種應付方式則是留在勞動市場,繼續尋找工作機會,造成失業率逐年攀升。如何判斷中高年齡失業者勞動參與的意願,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他(她)們再就業的機會,無疑是需要進行一些更複雜的分析。關於失業者人口的異質性,如果將失業者區分為初次尋職和重新就業兩類,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有較豐富的工作經驗。而與年輕的求職者相比,對中高齡勞動者來說,家庭背景,例如父母親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應該已經不再是影響就業機會的重要因素。只是多數的中高齡者卻都因為要撫養下一代的關係,而有家庭經濟的壓力(李誠,1999:104)。另外,因為退休金計算基數較高的關係,中高齡求職者也較不容易獲得雇主的青睞(辛炳隆,1999:20)。最後,由於中高年齡者平均年齡和年資更長,退出勞動市場的意願也應該會更強。這也是與多數求職者不同之處。因此,關於影響中高齡失業者勞動參與和再就業的因素,已有的文獻雖仍然是本文建構分析模型的主要依據,但在論述時也將突顯中高齡者的勞動市場特性。3台汽成立於1980年。剛開始還算營運順利,都還有盈餘繳交省庫,營運規模也逐漸擴大。從1985年開始,台汽的營運收入就逐年下降,支出卻持續成長。1988年(度)時帳目開始出現赤字。此後每下愈況,到了1996年,公司的負債已累積到三百七十多億元。經過二次裁員之後,台汽由1991年超過一萬二千人的雇用規模,逐漸下降到1994年的八千三百多人,但依然債臺高築,而成為省府的嚴重政治和財政負擔。在省府的要求下,台汽在1996年年底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在三個月之內資遣了將近二千五百多名員工,使員工人數由1996年年初的七千多人降為四千六百人。中石化在私有化之前和之後均有多次的資遣行動。根據經建會的委託研究報告(1998:117),在私有化完成之前,即已有470多人辦妥離職;在1994年被私有化之後直到1997年為止,也陸續有超過三百人離開中石化,中石化的全體員工人數由私有化之前的1946人減到目前的1236人。針對台汽離職員工資料的蒐集,我們主要是用電話訪問。在台汽所提供的2495名離職人員名單中,有2220筆樣本適用於電訪。由於有些電話是空號或受訪者已更改電話號碼而查無此人,最後是完成943份問卷,其中包括預試的50份。其餘未能完訪或是沒有電話號碼的受訪者,則改採郵寄的方式進行。共寄出977份問卷,回收109份。本文最後分析所使用的樣本規模為1052人。主要是透過工會的協助,作者得以用郵寄方式調查中石化員工的離職決定和再就業狀況。由於事前並不清楚受訪者是否已經離開中石化,在問卷的設計上是分為A、B兩卷,A卷是適用於已離職者,B卷則是針對留任者設計的。我們將兩份問卷同時寄出,由受訪者自行選擇適當的問卷填答後寄回。當時共發出1952份問卷。在兩個月之後寄出一次催收函,到4月底止共收到293份問卷。在扣除因為地址變更、不完全、或是不清楚而被退回的名單後,實際回收的A及B卷各有156和137份,回收率約為15.62%。檢討回收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與所使用的調查方法有關。由於經費的限制,作者無法比照台汽進行電話訪問。而公司方面的一些有阻撓意味的做法,也應該是影響回收率的另一個因素。偏低的回收樣本也使得後續的生命事件史分析無法進行。4三.研究發現表三所列的是台汽和中石化回收樣本特質的比較。為了節省篇幅,我們僅討論兩者之間有重大差異者。在受訪者的個人特徵方面,中石化離職人員有將近50%集中在45歲以下,而台汽的離職者中有七成是在45歲以上。中石化的離職員工明顯的比台汽離職者年輕。另外,中石化離職者的平均教育程度也較高。有半數以上的離職者是大專畢業,台汽的相對比例只有5.2%。表三最下面四欄是關於目前工作狀態和失業期間的統計結果。關於離職者在調查時的工作狀態,中石化與台汽受訪者完全退出勞動市場的比例相近,離職者的勞動參與率都在66%左右。對照表一的結果,在1990年代台灣每年的整體勞動參與率都不及60%。公營事業離職者所獲得的優厚資遣補償,似乎並沒有影響這些人的勞動參與意願。表三也顯示,台汽成為自營作業者和失業者的比例較高,分別是19.4%和11.6%。中石化則有較高比例(42.7%)的受訪者「找到新的雇主」,台汽只有34.1%。至於失業期間,台汽離職者的平均失業期間為六點五個月,在離職一個月左右有一半的人找到新工作。中石化離職者的平均失業期間稍長,為八點六個月,有一半的人在離職後半個月之內會找到工作。如果將自營作業者排除,則台汽的平均失業期間是九個月,在離職五個月之後,有一半的人找到工作;而中石化的這兩項數據則分別為十一個月和一個月。將這些數字對照來看,相對於中石化而言,台汽離職員工再就業所需時間較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許多人用自營作業做為脫離失業身份的策略。由於回收樣本過小的關係,對於中石化離職員工再就業的分析無法進行。表四所列的是台汽和中石化員工自填的離職原因。台汽的離職原因是以退休和配合公司政策為主。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是被公司強迫離職。相對的,中石化員工的離職原因較為分散;退休、配合公司政策、以及對公司沒信心等,都是重要的原因。同時也有超過40%的離職者是基於「其他原因」。中石化員工的在做離職考慮時,似乎有較強的自主性。這或許是與其個人條件較佳有關,包括年齡較輕和教育程度較高。對於台汽受訪者的勞動參與和再就業情形的統計分析結果分別呈現在表五和表六。表五第一欄所列的是在不同的人口及社會分類下,受訪者仍留在勞動市場的機率。其中呈現較大差異的因素有性別、年齡、子女的年紀、年資和離職前的5職務。例如,男性仍留在就業市場的比例為72%,遠高於女性的39%。駕駛員和技工退出就業市場的比例遠低於從事其他職務者。表中的第二欄和第三欄所呈現的是邏輯迴歸分析的勝算比1;差別在於前者僅考慮單一變項,後者則是同時控制所有變項的結果。根據表六邏輯迴歸分析的結果,性別、年齡別、教育程度、離職前在台汽的年資和所擔任的職務,對於勞動參與率都有顯著的效果。女性退出勞動市場的機率遠高於男性。超過55歲的受訪者留在勞動市場的機率也小於較年輕的同事。教育程度高者的勞動參與意願也顯著的大於小學程度者。與年齡別類似,年資也呈現相近的模式,也就是年資愈淺者,愈有可能仍出現在勞動市場。駕駛員和技工的續留機率也高於擔任其他職務的同事。綜合來看,在這個模型中有顯著效果的變項主要是個人因素,包括先天性的因素和個人的教育和工作資歷。但是結構性因素,也就是居住地區,以及求職的經濟動機,如配偶的工作狀態和是否有待扶養子女等,卻不顯著。決定台汽員工是否要留在勞動市場就業的因素,主要仍繫於性別、年齡和人力資本等個人因素。表六是利用對比涉險模型所做的事件史分析結果。利用Cox模型分析的結果顯示性別、教育程度、求職者的經濟需求、和居住區域有顯著的影響。男性的再就業機會高於女性,大專以上程度者再度就業的機率也顯著高於小學程度者;有未成年子女者再就業的機率也高於其他婚姻或家庭狀況者;而北部和中部的台汽員工再就業的機率也高於居住在東部地區者。在單變項分析中出現顯著效果的年齡別和職務別都已不再顯著。在找新工作時,中高齡求職者過去的工作經驗似乎並不算數。曾經做過駕駛員和技工並不會顯著的提升離職者的就業機會。就駕駛、板金、或是冷凍技術而言,雇主或許會覺得年輕的求職者其實更好用。對中高齡失業者來說,擁有「一技之長」似乎並不是終身飯碗的保障。比較影響再就業意願和機會分析結果之間的差異(表五和表六),我們發現就是否仍要留在勞動市場的決定而言,員工個人的先天條件和後天成就具有絕對的重要性。一旦留了下來,是否能夠獲得再就業的機會還要看外在的條件和求職者的經濟壓力。分析結果顯示居住地區的就業機會和家庭中的經濟需要成為主要的決定因素。台汽的員工是否能夠找到新工作並不是完全操之在己。就以年齡的影1或許多數的讀者都瞭解,勝算比(oddsratio)=e。而則是邏輯迴歸分析的係數。6響來說,在決定續留勞動市場與否方面,三個年齡層之間勝算比的差異都在2倍以上。但是,這個變項對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